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金融商品時代來臨

周華欣
user

周華欣

2003-12-15

瀏覽數 16,700+

新金融商品時代來臨
 

本文出自2004理財特刊

2003年,全球化投資、產品創新與金融業的跨界整合,將台灣捲入前所未有的新金融商品熱潮。

年初以來,金融資產證券化商品、組合型基金、個股選擇權、認售權證、指數股票型基金、台幣計價的結構型商品……,陸續問市,數量為歷年來最多。

產業淘汰快速,使得金融市場變化莫測,投資人更難以掌握。再看看手中愈換愈低的定存單,錢,究竟要放在哪裡?不安定感,正將你、我推向陌生的新金融商品世界。

早些年,所謂的投資就等於是買台股,人們除了靠自己對盤勢的研判外,就是跟著大金主進出、或參考投信「認養」了哪家股票。近期則以自營商、外資的動向馬首是瞻,說來說去,投資心訣就是view(看法)一字。

如今光靠看法已經不夠了。外資在現貨與衍生性商品兩手操做,而券商為了認股權證的發行也會刻意地拉抬、打壓市場,「他們買,不一定是看多,賣,也不一定看空,」中信期貨董事長朱士廷指出,法人的交易背後多有跨國界、跨商品、跨月份的複雜考量,而資訊不平衡、資金稀少的小散戶,往往成為慘賠的輸家。

「在投資的叢林裡,以前大家都是拿著小刀在拚,現在有太多的新式武器,你何時會中彈都不知道,」朱士廷傳神地比喻。

攻、守兩頭顧的結構型商品

不同於基金、股票賺取差價的買賣方式,許多新金融商品結合傳統投資工具與衍生性商品,其進可攻、退可守的特性,被視作突破混沌市場的最佳利器。

以目前很流行的「結構型商品」來說,它的設計是拿一部分資金投資在債券、定存、票券等固定收益產品,其餘資金和孳息則轉投資到連結個股、指數、利率的衍生性商品;固定收益部分提供一定程度的本金保障,而衍生性商品如果操作成功,其以小搏大的特性,可創造倍數報酬的機會。

結構型商品本來是超級大戶的專屬品,如今卻出現「零售化」現象,過去投資門檻動輒10萬美元的產品,如今數千美元便能購得。

進入微利時代,標榜「保本」設計的結構型商品造成搶購風潮,風靡一群定存族、及賠怕的股票基金族。據估計,自2002年來,海外連動債、投資型存款、連動債保單、保本型基金等保本型商品自市場「吸金」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

投資型保單兼顧投資、保險

消費力衰退、對於低利環境的不安,也促成壽險新商品——投資型保單的熱銷。

相較於固定利率制的傳統型保單,投資型保單的保費便宜、繳費方式彈性,還兼具投資功能:保戶拿部分保費投資在基金、指數、債券上,投資的損益直接反映在保險給付的額度上。

只不過,保費的投資選擇權放回保戶手上後,風險也隨之移轉。在追逐「投資」的同時,保戶也應重新審視「保險」的本質——根據人生階段及家計責任,來考慮適當的保險商品及金額。從2002年的壽險新契約的平均保險金給付額56萬元,僅僅為國民年所得的一‧五倍來看,便看得出純保險保障仍嚴重不足。

「客戶積極地尋找資產成長的機會,反而不那麼擔憂未來的保障,」蘇黎世人壽新任的澳籍總經理魯德隆提出觀察。

高風險的衍生性商品

有人投資,也有人投機,趨向理財的另一個極端,從事高風險以及高獲利的衍生性商品操作。

像台指選擇權這種原本操作複雜的產品,在期貨商的策略性包裝下化為「風險有限、獲利無窮」的致富工具,帶動選擇權交易量自2002年初成長百倍,期貨開戶數也翻了一倍。

「期貨、選擇權除了投機客以外,多是法人在交易。像在美國,一般投資人買共同基金,比較厲害、有錢的人買期貨基金、避險基金,就是不會直接做選擇權,」寶來證券新金融商品部營運長陳凌鶴點出本地衍生性市場中散戶特多的奇異現象。

新機會帶來新風險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面對名稱花稍、包著「高收益」甜美糖衣的新金融商品,向來價格敏感的台灣投資人真的很難抗拒。

「台灣人有個壞習慣:他們是精明的消費者、卻是愚蠢的投資者,」朱士廷憂心地說。「在多種選擇的背後,投資人如果不知道商品的真正內容,將會繳出高昂學費。」

比如說,新金融商品依內容設計,可分為保本保息、不保本保息、保本不保息等,其間的風險差異很大。投資人還要有能力判斷,產品的投資計息條件是否過於嚴苛,導致獲利實現不易。

此外,投資人還要看準產品的連結標的與計價幣別的未來走勢,否則到期時可能只能拿回本金(或部分本金),扣去申購的相關費用、匯差損失後,淨報酬率可能還比不上國內定存。

一些新金融商品不像股票、基金容易買賣變現,因為交易量不大,萬一中途解約,可能要有折價出場的心理準備。如果有商品附有解約限制,還要付出一筆額外費用。

中國國際商銀投資理財中心副理石明華則是提醒投資人,不可不考量時間因素。新金融商品例如連動債的投資期限很長,動輒七年、十年,「一定要想到變現性……千萬不要以為,這些錢我現在都不用。事實上,誰都沒有辦法預測明、後天的需要,寧願預作準備。」

面對一檔接一檔的新理財商品,中國信託銀行財富管理事業處協理蔡文雄建議,投資人應停止「我挑的每個商品都要賺錢」的思考方式,將資產交與專業顧問做整體性的配置。他解釋,專家理財未必做到檔檔商品淨賺不賠,但透過精密的財務工程技術,可控制風險到一定程度,同時追求長期的穩健報酬。

如果資金不多,可以考慮有專家代操概念的金融商品。比如說,組合型基金是由經理人透過風險與績效的系統,挑出數支優選基金進行動態管理。另一個選擇是透過銀行信託部的集合管理運用帳戶,與有類似投資需求的其它人,將資金交付專業團隊統一操作。

新金融商品時代,讓民眾一夕間成為被熱情擁抱的對象,重新界定投資人與金融機構的關係,並引燃業界重新洗牌的契機。

但是,更新穎、更多種的產品是否能帶動理財風潮,創造更多的致富機會?還是將伴隨未知的風險?一切只待時間去說明。

新金融商品衝擊金融界遊戲規則

新金融商品因賣相佳、手續費的貢獻度高,成為各家銀行拓展財富管理服務的新礦脈。

然而,這個新的「金飯碗」並非每家銀行都捧得起。身為外國產品的國內代銷銀行,如何才能為客戶爭取更佳的議價條件?推出自行研發的商品前,是否已完成內部控管、風險管理、投資人保護的後台作業?在在都考驗銀行的能耐。

「有經驗、負責任的好銀行跟沒有經驗、不負責任的壞銀行間的差距將逐漸擴大,」富邦銀行總經理吳均龐強調。

以「人」為主的前台準備是銀行最急迫的任務。銀行必須把昔日坐櫃臺、數鈔票的行員,改造成具專業素養、能清楚地進行分析諮詢的理財專員。吳均龐解釋,「不是銀行的行員多,動員起來就能做理財。沒有準備好的業者貿然跳入,會發現這是很血腥的市場。」

除了銀行,在投信業界,一場生死淘汰戰也逐漸白熱化。「以前主管機關會畫好界線給你走,現在線全都沒了,」怡富投信總經理侯明甫認為,發展的空間愈大,對於資源少、據點有限的小型投信,找出競爭利基的壓力將更加巨大,「如果在新金融商品的初階段不能夠卡到一個位置,隨著各家公司規模大小的差距拉大,恐怕將會面臨被淘汰的危機。」

金融機構就算衝到了業績,也未必衝得了獲利。壽險市場的新面孔——投資型保單去年只占壽險新契約保費收入的3%,今年可望站上30%,但是談到投資型保單急增的市占率,ING集團台灣區總經理石寶忠卻毫無欣喜之情。他解釋,這種保單業績衝得快,但是「面子很大、裡子很小」,微薄利潤難以彌補早期高利率保單的利差損。

「業者無法永遠流血輸出,」石寶忠預言,「等到殺完了、有人退場,絕對有重新洗牌的動作。」

扮演守門員的主管機關,也面臨監理的全新挑戰。

證交法禁止外國有價證券在台廣告、募集與銷售,客戶不主動諮詢不能得知商品資訊。如此「被動」的資訊揭露模式,加上國人對於海外投資的殷切需求,衍生了灰色地帶的交易行為。

業者表示,為了規避國內法令,有些外國資產管理機構索性不在台灣設據點,業務人員拎個皮箱進出台灣,直接與客戶在高級飯店接頭。這種非核許業務範圍的「水貨」一旦出事,投資人極可能索賠無門。

證期會副主委吳當傑在日前的媒體研討會表示,部分本土券商的海外人員進駐國內的營業場所,美其名是聯繫業務,實際上兜售海外子公司發行、經紀、仲介的外幣商品,他警告,「若發生糾紛,國內的據點大可辯解:這不是我國的註冊從業人員,交易純粹是私人的行為,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周華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