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未來明星產業 光電 PDA 生物科技 軟體……

陳昺豪
user

陳昺豪

2001-06-15

瀏覽數 21,950+

未來明星產業 光電 PDA 生物科技 軟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01科技排行特刊

初夏一個晴朗的午后來到了新竹科學園區,路旁成排的水泥車讓道路顯得有些壅塞,原來是一家半導體廠正在進行擴建新廠的工程。二十多年來,台灣科技業的足跡由竹科向外延伸至南科以及大小林立的工業區。腳步更大的,跨海到了對岸甚至於世界各地,而台灣在PC、筆記型電腦到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經驗,不但成功地撐起了台灣的經濟,也打造了建設台灣成為科技之島的基礎。

然而從去年底開始全球景氣低迷,台灣IT產值今年將首度出現負成長,大陸產值也可能超越台灣。這一連串警訊讓人不禁要問:What’s Next?,下一個讓台灣科技業發光的舞台在哪裡?

投資向來被視為產業發展的先行指標,目前看來,資金主要流向光電和通訊兩大領域,IC設計也是重要投資標的。竹科管理局的統計顯示,光電與通訊已連續三年分居廠商投資總額的二、三位,2000年的投資金額分別為新台幣755億元、682億元,僅次於高度資本密集的半導體產業。而目前排隊等待進入竹科的三十家廠商,光電與通訊各占七家,略少於IC設計的十家。

不約而同的,看在對於新興科技嗅覺靈敏的創投眼裡,光電與通訊同樣也是兩顆最耀眼的明星。去年每股盈餘(EPS)高達20元的美商中經合創投董事長劉宇環便相當看好兩者的前景。不只是太平洋的彼岸,國內的創投也對光電與通訊可望接棒成為台灣下一波的明星產業信心滿滿,「對於通訊的需求還是有爆炸性的成長,而一些光電零組件在未來也會很有發展,」建邦創投副總經理蘇拾忠說。

根據數據調查公司迪訊(Dataquest)估計,全球電信通訊產值將由2000年的3219億美元,大幅成長為2003年的620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25.8%。相較於個人電腦10%、筆記型電腦12%到15%的年平均成長率,通訊產業的確具有明日之星的架勢,因此有廠商樂觀地認為,通訊將是未來幾年帶領科技產業前進的最大動力。

通訊短暫回檔

去年風光亮麗的全球通訊產業,從今年初以來陸續傳出壞消息,但業界對於長期發展仍充滿信心。通訊設備大廠朗訊首先發難,宣布裁員一萬人,接著如北電、易利信、摩托羅拉與西門子也相繼加入裁員行列,就連通訊網路設備龍頭思科也未能倖免於難,於4月初宣布裁員八千五百人。原本去年還呈現爆炸性成長的通訊產業似乎一時之間由雲端摔落谷底。

這一跤不但跌得深,摔得也快。去年第三季朗訊與思科等大廠出貨量仍相當正常,到了第四季卻劇減了三成以上,今年以來仍不見好轉,何時能夠回春仍是未知數。「通訊設備庫存至少要到第三季才會調完,」怡富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管理部協理兼基金經理人李麗倪預測。

對於通訊產業快速的回檔整理,明?電通總經理李焜耀表示,通訊產業連續幾年的爆炸性成長,使廠商與消費者已把如此的高成長視為常態,以至於廠商不斷擴充產能,然而當去年網路神話開始出現泡沫,對於通訊的需求不如預期的情況下,才造成廠商必須面對呆帳與龐大的庫存壓力,「PC早就習慣景氣的循環了,通訊還是第一次,」李焜耀說。

通訊產業的成長雖然不如預期,卻沒有人因此而對其感到悲觀。「全球通訊的需求還是持續在booming(迅速發展),」中經合旗下專事通訊產業投資的豪峰基金總經理黃松豪強調。劉宇環也表示,「雖然現在電信通訊界叫苦連天,然而一旦新的基礎建設架構完成,就是一個新的科技躍進,是未來很大的一塊商機。」工研院電通所副所長呂忠心更直言,「通訊在二十世紀最後十年的發展超過前九十年的總合,未來的成長還會更快、更大。」

目前國內的通訊產業以用戶端的數據機為產品大宗,2000年780億元的竹科通訊產值便有一半以上來自數據機等產品,其他例如手機與傳輸設備的比重也逐年攀升。

台灣要捉住這個快速成長的市場,關鍵在於人才。從1983年園區第一家通訊業者台揚進駐到今年3月份的五十三家,台灣通訊產業走得緩慢而艱辛,原因正是人才的嚴重不足,「每年通訊科系畢業生才一百多人,大家(各家廠商)都只好用搶的,」致福副總經理王衛民形容。不過在近年來通訊產業的快速成長,已逐漸產生磁吸效應,吸引較多的科技業人才願意投入。

光電歷久彌新

另一項明星產業——光電的熱度不惶多讓。除了光纖通訊這顆明亮的新星外,光電產業的整體前景同樣十分亮麗。工研院經資中心統計2000年台灣光電產業總產值為4480億,較前年大幅成長68%,其中光電顯示器單項的成長率更高達130%。

光電在台灣科技產業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從未缺席,第一批進駐新竹科學園區的七家廠商之中,生產掃描器的全友電腦便是光電產業最早的代表廠商之一。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2000年全球光電總產值為2096億美元,台灣雖然僅占其中的7%,但在許多單項產品上則是拔得頭籌。根據工研院經資中心統計,台灣掃描器出貨量占全球的94%、CD-R(可寫錄一次式光碟片)占86%,其他如CD-ROM(光碟機)比重約為58%,而在PC camera(電腦相機)與LED(Light Emitting Diodes,發光二極體)則各有70%與48%的市場占有率。

展望下一波可能再為台灣奪得桂冠的光電產品,許多人看好新世代的顯示器。首先看見成績的便是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光電工業協進會產業分析師鄭德珪表示,經過前兩年的練兵,台灣可望在今年與日、韓並駕齊驅,搶攻三成的市場占有率,而在價格與供需逐漸穩定之際,廠商將得以苦盡甘來、轉虧為盈。為了儲備企業明日的競爭力,這些廠商也與日、韓同步投入新世代顯示器如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低溫多晶矽)、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反射式單晶矽)、PDP(Plasma Display Panel,電漿顯示器)、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的研發,「台灣廠商的爆發力很強,只要一開始不落後人家太多,我們贏的機會就很高,」鄭德珪提出他的觀察。

光纖通訊逆勢成長

光電產業中,結合了光電和通訊這兩個明星產業的光纖通訊,是明星中的明星。4月中旬一場光纖通訊產業聯盟成立大會上,不但參與人數較原先估計的五、六十人多出了一倍以上,國內幾家有意投入光纖通訊領域的大型集團如鴻海、華新麗華、錸德與台達電等更是從早到晚全程參與,不但給足了主辦單位工研院光電所面子,也顯示廠商對於這個新興產業的重視。事實上光纖通訊在台灣的熱度,由年初以來大大小小的研討會多達十二個以上便可見一斑。

有人用「dotcom之後的另一個泡沫」來形容光纖廠商股價去年在那斯達克暴起暴跌的表現。對於這種說法,工研院光電所所長劉容生認為是市場過於悲觀的解讀,劉容生指出,雖然全球電信業者在不景氣的狀況下,不得不減少資本支出,然而在全球對於頻寬以及服務品質的要求有增無減的情況下,電信業者勢必會加速對於光纖網路的鋪設,「光纖通訊的發展速度會比所有的預測還快,」劉容生說。

當通訊形式由過去單純的語音傳輸(telecom)逐漸走向資料(data communication)與影音傳輸,對於頻寬的需求與日俱增。相較於半導體每十八個月效能提升一倍的摩爾定律,北電網路總裁羅斯(J. Roth)預測,隨著光纖通訊普及,網路頻寬每九個月將增加一倍,同時成本將減少一半。

看準光纖通訊產業的潛力,台灣自去年陸續有數十家廠商投入主、被動元件生產。據廠商自行統計,台灣去年購買生產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高密度分波多工器)薄膜濾片及MOCVD(Meta Organic Vapor Chemical Deposition,有機金屬汽相沈積磊晶法)的設備便分別多達五十與一百八十台,採購數量居全球之冠。

而多家財力雄厚的大型集團更是動作頻頻,希望能在光纖通訊領域開拓另一片天空。台灣光纖通訊產業在2000年的產值為新台幣81億元,在投入者眾的情況下,光電工業協進會估計,2003年產值將可挑戰200億元。即使今年資訊硬體產值可能出現負成長,光纖通訊產業仍將逆勢呈現84%的高成長。

值得一提的,不同於通訊產業的一片看好,黃松豪認為台灣發展光纖通訊的優勢仍需觀察。一家光纖業者表示,光纖通訊元件與過去台灣在PC累積的規格化、大量生產經驗不同,產品的更新周期也不像電腦產品來得快,而是講求品質的絕對可靠度,「用做PC的心態來做光纖會很慘,」這名業者說。劉容生同意品質將是第一要務,「光纖產品的要求是品質、品質、品質,」劉容生說。

除了光電和通訊之外,在製造方面已奠定良好基礎的IC產業,未來可望在上游的IC設計的領域培養出世界級的公司。「IC設計的發展潛力比硬體製造大太多了,」工研院經資中心IC產業研究經理王興毅表示。由於有半導體製造的強力支撐,讓台灣在IC產業的垂直分工體系得以逐漸成形,繼下游的封裝測試逐漸成熟之後,上游的IC設計也在近幾年快速成長。全球約五百多家IC設計公司,台灣的廠商便超過一百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IC設計中心。

IC設計全球第二

ITIS統計,台灣1999、2000年的IC設計產值分別成長58%與55%,去年度總體產值為新台幣1152億元,而威盛、凌陽、矽成以及聯發更躋身全球前二十大IC設計公司之林,「IC設計是台灣下一個最有可能出現世界級公司的產業,」王興毅說。

微機電(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這個還不為多數人所熟知的新科技,是目前科技界公認最具發展潛力的明日之星。

由於結合了將光、機、電、材與物理、化學的複雜技術整合於微小系統之中,微機電不但能夠應用於通訊、資訊、半導體以及生物科技領域,也符合輕、薄、短、小的科技演進趨勢,美國專事科技數據調查的研究機構System Planning Corporation預估,2003年全球微機電市場將成長至115億美元。目前國內已有多家廠商爭取工研院技術轉移,有意跨入此一領域。

例如,「奈米」這項十億分之一公尺的新技術,同時獲得了分處於傳統與高科技領域的華新麗華與聯電的青睞,不但華新初期便預計投入新台幣10億元進行研發,就連聯電副董事長宣明智也曾在非正式的場合中表示聯電未來將朝向微機電領域發展。

速度是科技產業所具備的特色之一,快速的決策與應變能力是廠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求生的叢林法則。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速度快的廠商早已看準下一波明星產業積極布局,為企業明天的開花結果先埋下種子。走入景氣的迷霧之中,以及大陸實力快速增長,台灣廠商未來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都將更大。普訊創投董事長柯文昌認為,台灣在尋找新興產業之際,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出自己被認可、成為有價值的地位,對國際科技產業infrastructure(基礎架構)做出貢獻。「or we’ll loss the competitiveness very quickly(否則我們會很快失去競爭力),」柯文昌提醒。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