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延伸一些,「人設」也可以是個在規劃個人職涯發展時的好工具。例如一位專業人士在思考未來五年的發展時,可以想一下現在自己的定位,五年後又希望自己達成什麼樣的「人設」,然後朝著那個方向來努力。
前陣子偶然看到一部關於偶像經紀人的劇,其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經紀人在經營藝人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依照藝人的特色來設定他的「人設」,一旦「人設」確定,這個人的造型、說話方式、接什麼樣的工作、拍什麼樣的劇、扮演什麼角色、甚至和什麼樣的人傳緋聞…都必須要小心安排打點才能一次次在觀眾和粉絲心中,強化「人設」。
考量主客觀條件決定最適合自己的「人設」
仔細想想在職場上也是如此,一位專業人士想被看見,除了要具備堅實的專業基礎,也要搞定自己的「人設」,所謂的「人設」,除了是人物設定的簡稱,我認為指的更是一個人的定位。這包括了我想要在目前的環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別人怎麼看待我、我想要提供給組織的USP是什麼、哪些事情是多數人做不到我卻可以做得很好的、我希望在什麼樣的時候別人能夠想到我……。
在演藝圈很多偶像的崩壞,都是因為人設和本人有太大的落差,同樣的在職場上,許多人沒有辦法保持一個有質感的專業形象,也是因為他的人設和實際的狀況有太大的落差而搞得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很不自在,所以在思考自己的人設時我們要考量組織的核心競爭力、我的特色、專長、興趣、風格、或者是未來渴望的發展方向等多重因素,並在這中間找到所謂的甜蜜點或交集。
「人設」是一個人的定位也是行事的最高指導原則
而在確定了「人設」後,就要確保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和「人設」一致,舉例來說:
如果你想成為一位善解人意懂得為下屬著想的好主管,那麼在吃飯時你應該先幫下屬倒茶,還是搶著先動筷子呢?是不是應該經常為下屬的發展和學習提供一些建議呢?
如果你想讓主管認為你是個很可靠的專業人士,進而交辦更重要的任務,那麼就算再簡單的文件,在提交出去前是不是都該再三檢查確認,確保自己不會敗在細節上?
又例如你希望自己的策略思考能力被看見,那麼你會選擇把比較多的時間花在出書、主持研討會,還是交際應酬呢?公司的午餐時間,你會選擇每天和同一群人一起喝咖啡、聊是非,還是積極的向外拓展人脈或者是累積knowhow呢?
或者你希望成為當公司有主管缺時,第一個被考慮的人選,那麼是不是該徹底地檢視一下自己的內外在狀況,是不是完全符合一個經理應該有的樣子?或者客觀分析一下在和你資歷相當的同儕中,自己是不是最後「主管像」的一個。
「人設」也可以被當成目標設定的好工具
再延伸一些,「人設」也可以是個在規劃個人職涯發展時的好工具。例如一位專業人士在思考未來五年的發展時,可以想一下現在自己的定位,五年後又希望自己達成什麼樣的「人設」,然後朝著那個方向來努力。
分享我自己的例子,多年前我就確定了除了「創業者和公司經營者」之外,更希望能成為「發揮正能量的知識輸出者」因此,在過去五年間,經營「台版米蘭達的創業筆記」粉專、定期發佈專欄、撰寫並出版了三本書、開了一門線上專業課程,目前還積極地進行Podcast的籌設以及和不同的合作夥伴規劃不同的專案,雖然不敢說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個多有影響力的人,但相較於五年前的自己,的確是離當時所確立的「人設」更接近了些。
在這裡分享一個我自己設計的「人設思考表」,希望能夠幫助你,設定適合自己的「人設」,並且很有方向感地朝目標前進。
不論是在舞台或職場上,擁有清楚的人設很重要,因為它會在各個方面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幫助我們建立在自己和其他人心目的品牌印象;而如果能在和自己私底下的樣子不違和的前提下,同時達成滿足組織需求、展現個人價值特色、追求自我成長的目的,這樣的人設就非常理想。
你的「人設」是什麼呢?這是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
(本文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