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科學園區的創新

朱博湧
user

朱博湧

2000-08-15

瀏覽數 14,700+

科學園區的創新
 

本文出自2000科技排行特刊

現代企業在數位經濟時代永續生存的條件是什麼?是否仍如傳統策略思維取決於「市場占有率」「規模大小」還是「內部擁有實質的資源多寡」?答案是以上皆非。不論軟硬體中外的資訊產業領袖的觀點都非常一致:創新。最近在台北舉行的世界資訊科技大會中,國外應邀來台演講之科技領袖雖然題目不同,但有關企業永續生存的論點卻不約而同地集中在企業是否有能力持續創新。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多次提到「創新」是企業維持不斷成長最重要的力量,若曾訪問我國台積公司在新竹科學園區辦公大樓者,稍加留意,均可注意到訪客大廳中「專注」 、「創新」的匾額,彷彿無時無刻對台積員工耳提面命 ,似乎也對公司訪客宣示此乃公司至高之主義;無獨有偶 ,面對新聞媒體問及有關宏?集團過去成長秘訣與未來發展策略之大哉問時,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先生每次都微笑著回答:請參考宏?的︽鮮活思維︾。

我國新竹科學園區成立迄今即屆二十年。園區的規劃、開發與成長對我國經濟發展與企業升級之成效是全球有目共睹。我國科學園區的規劃發展模式本身即是一種獨特的創新。配合國家前瞻經建目標,產業發展獎勵制度的擬定 ,周邊基礎建設的規劃、工業技術研究院引進國外科技研發成功後將技術與人才一併移轉獨特的育成模式、大學院校配合園區發展的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訓機制、加上員工認股配股及掌握時機提供誘因,創造全球極為獨特的「台灣矽谷」。

我國新竹科學園區是名副其實創新的產物,不同與美國矽谷的自然形成,我國政府積極參與台灣矽谷的規劃、並扮演領導者的角色,甚至哪一類的產業,如何評定哪個申請公司孰能進入園區、符不符合獎勵條例,甚至為便利廠商作業將政府行政手續簡化為單一窗口,為吸引海外專業人才回國,成立雙語部實驗中學,集中污水廢棄物處理等,如同為園區廠商一切活動所需量身訂製之配套措施。俗諺「需要為發明之母」,與美國、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發展模式迥異,由於創辦之經濟成效卓著,許多開發中國家規劃科學園區均以我國科學園區為參考對象,包括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及大陸等。

競爭是創新的原動力

科學園區創造完善的基礎建設,孕育我國的資訊工業。從早期的個人電腦及周邊,到今日的積體電路設計,半導體製造及未來通訊產業的發展。我國資訊硬體的製造競爭力強,而競爭力與產業廠商的創新能力有絕對的關係。一個企業存在與否端視能否滿足客戶產品與服務的需要。唯有能創造獨特的價值,並將之以有效率的方式提供給顧客的企業方得獲利長存。如施振榮先生所言競爭力為價值(分子)與成本(分母)兩者比值的函數。企業永續生存的條件即是能不斷提高兩者之比值,不是創造價值(分子),便需降低成本(分母)。

由於資訊科技變化太快,加上我國國內市場又不夠大,產品的創新能力較弱,因此我國的資訊產業一向硬體製造比重較高,廠商競爭力來源多集中在成本(分母)的作業創新為主。從早期個人電腦組裝、到晚近在晶圓代工、DRAM的製造、IC封裝測試等成本降低的能力一向是國內廠商取得訂單的策略。成功的產品創新如蘋果電腦的iMac、3COM 個人數位助理或類似Nokia 手機不斷推陳出新的功能與炫目的外殼,在國內類似這種成功的產品創新案例微乎其微。

在分母項,成本降低製程創新有其極限,勞動成本(包括白領管理階級與工程師的薪資)、土地成本決定其底限 ,這是早期美國產業發展將製造活動由於勞工成本上揚不斷外移日本、亞洲的主因。然而製造活動的外移後企業的核心活動為何?從價值成本比值競爭力觀點而言,若無法在分母上創新,唯有在分子價值創造上求表現。

美國企業積極在資訊科技應用上投資,一方面可以不僅有效內部管理並可以與全球製造伙伴進行有效的溝通協調,以確保在成本上控制,此外,在資訊科技應用的積極投資可強化對顧客產品,服務的掌握,裨利在產品、服務等價值創新,這才是美國企業今日得以在全球市場更具競爭力的主因。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美國矽谷」多為世界科技龍頭企業在研發與市場不斷創新,雖然「台灣矽谷」廠商由於不斷在成本分母項積極創新並成為其製造伙伴,然而絲毫無法動搖「美國矽谷」在全球科技產品領導地位。這也是我國企業領袖不斷呼籲唯有積極投入研發不斷創新才得以維持競爭力的主因。未來光在降低成本的創新已不足維持企業的成長,究竟成本的下降有其極限,無法創造其獨特價值,而用成本競爭並無法有效的建立競爭障礙。未來有一天,台灣包括科學園區廠商也需將製造活動外移,如同過去的紡織、石化工業,台灣科技產業與廠商的核心活動與能力只有朝價值創新的方向努力,這是極為迫切的策略議題。

當大陸、馬來西亞、泰國均積極投入晶圓製造代工時,「建立更多的園區以擴建產能」和「如何創造獨特的價值」,兩者間之輕重緩急全視決策者的策略思維。不論廠商的抉擇為何,良性競爭是好的,畢竟「競爭是創新的原動力」,而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泉源,企業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兼EMBA學程主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