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報導,英、美許多貿易專家憂心,全球供應鏈大亂與缺貨狀況,至今已經愈演愈烈,各類商品都缺,年底耶誕購物季還會更糟。關鍵主因是中國政府自豪的防疫措施過嚴,已引來蝴蝶效應,物價更可能漲翻天。
根據《金融時報》指出,截自今年8月,從中國載運一只40呎貨櫃到美國西岸的費用,不但比疫情前漲了10倍,更比7月漲了50%!
為何短短一個月,可以漲這麼兇?主要是中國在8月中,因為疫情封鎖寧波港兩週。封港帶來空前的海運物流停擺,已讓嚴重影響歐美地區民生日常所需,不再只是車用半導體與原物料短缺。
美國連餐墊都買不到、英國試管快用完
像是在美國南達科州,一位經營廚房用品店的店老闆克莉絲汀.傑斯達(Kirsten Gjesdal),最近就沮喪地表示,她已經不曉得,要怎麼回應來店顧客詢問廚房餐墊的事,因為早就斷貨。
同時,即使店裡所有的訂貨,都因為狂飆的海運成本要多附加費,出貨依然愈來愈遲,她很擔憂年底耶誕購物季,有可能持續斷貨,就算正常開店,也無貨可賣。
而在英國,國民健保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在上週、8月底公告指出,最近一些血液檢測得減少使用,主要是搭配使用的試管已所剩不多,面臨斷貨。現在健保署人員也忙著在到處張羅替代品。
中國的防疫清零政策,為何能影響到全球供應鏈與供貨物流?主要是貨櫃港口,都需要碼頭工人隨時搬貨運輸。然而,只要有碼頭工人染疫釀成港口群聚,就可能必須暫時封閉,這自然會讓各地海運暫時停擺。
疫下中國公務員怕丟官,防堵過激
不過,如果封港只是偶然發生,其帶來的物料短缺與斷鏈衝擊影響,最多就像今年初的長賜輪擱淺事件,過一陣就能恢復。
問題是,中國政府針對防疫堅持零容忍政策,常常某地一有病例出現,哪怕只是個位數,當地負責的公務員往往馬上被拔官。也因此常僅有少數病例,各地公部門就會大動作封鎖,以免後患。
由於中國仍肩負世界工廠角色,各地貨運港口也扮演關鍵的運輸角色,動不動就封鎖,對全球已帶來嚴重影響。
例如,早在5月,中國就曾經因為廣東疫情升溫,緊急封鎖深圳鹽田港一週。最後全球貨運花了一個月,才勉強恢復。由於鹽田港每天要處理高達3.6萬個20呎貨櫃,當時就讓全球貨運成本被迫上漲一波。
然而,在8月11日,僅是因為一名碼頭工人染疫,中國當地政府又決定大動作封鎖寧波舟山港兩週。會不會太嚴重?
追究起原因,可能是剛好同一週,揚州爆發「1傳42」的疫情,揚州市政府也立即針對一些「沒盡本分」的公務員,做出處份或警告。負責管理寧波港的當地港務局看著其他公務員的下場,擔心自己沒處理好也恐將被「殺雞儆猴」,哪怕只有一人染疫,照樣雷厲風行封鎖。
而由於寧波舟山港,是全世界第三大貨運量港口,這次封閉,已讓該港口貨運量銳減兩成。根據《彭博》報導,由於8月開始,許多歐美商家已開始為年底的購物節熱潮下訂單,這一波的暫停,勢將讓年底耶誕購物季受到影響,許多企業恐因此錯過一整年最能賺錢的時刻,營運將大受影響。
同時即便延後到貨,由於海運成本大幅上漲,商家勢將成本轉嫁,消費者也得承受物價飛漲之苦。
與其說是天災,更像是人禍
哈佛商學院教授威利.徐(Willy.C. Shih)分析,這次的缺貨斷鏈風潮,與其說是疫情帶來的天災,更像是人禍。他認為人為過度防禦疫情、不懂應變的種種因素,恐會造成負面循環,最後問題變得更糟。
英國特許採購與供應協會的首席經濟學家約翰.格倫(John Glen)則認為,耶誕季對歐洲至為重要,這一次節慶商品短缺,勢將推動通膨上升,而且問題恐怕無法在短期解決。
近期包括紐、澳在內等歐美國家,都已經不再堅持清零,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走向。中國政府此舉除了是否過當,引人爭論外,對全球經濟與物流的影響不小。而一般民眾,年底恐怕也要承受一波物價上漲或有錢買不到貨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