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將完工的北市南港機廠社會住宅,台灣是頭一次引進荷蘭循環經濟概念的「循環住宅」,《遠見》搶先直擊台灣首座「循環經濟建築」,究竟有哪些值得外界關注的亮點?
營建業近日召開了一場「華山論劍」,搶攀「循環經濟建築」的巔峰。
比試的地點,在台北市忠孝東路七段的捷運南港機廠。這裡,要興建一處台灣前所未見的社會住宅。邀來的武林高手,有頗負盛名的薛昭信建築師、闕河彬建築師,加上大陸工程、達欣工程這兩大甲級營造廠組成聯合承攬團隊,「盟主」則是台北市政府都發局這個官方業主。
72億元,是南港機廠社會住宅的總建造金額,手筆之大,是台灣近年來少見的工程大案。2022年底完工之後,預計會有1442戶,將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社會住宅。
屆時,幸運中籤入住的市民,住到的將是全球第一個取得「BS 8001:2017」循環經濟國際認證的社會住宅,出入自帶「愛地球」的光環。
故事的源起,要回溯到2018年1月29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訪歐之旅的其中一站,拜訪了荷蘭再生中心,深受循環經濟的理念觸動,決定將循環經濟建築引進社宅,並以南港機廠為實驗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