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正式上路的第一個學期,不論是繼續教改,或是恢復聯考的主張,都有七成的支持者。
《遠見》雜誌全國教改大調查,在台灣二十二縣市,抽取七十所學校,針對國一學生、家長、老師進行大調查,為當前教改把脈,診斷亂因。
結果顯示,有七成的老師與家長贊成恢復聯考,卻又有八成六的老師與七成的家長支持教改(頁121表一、表二)。看似矛盾的調查結果,其實透露出一個訊息:不論是老師和家長,都擁護教改的願景,但是執行上的種種混亂,又讓他們想回頭走過往的聯考路。
教改,考倒老師和家長
調查顯示,八成二的教師清楚為什麼要推動九年一貫,可是有六成三的家長感到一頭霧水(表三)。
對於九年一貫教育改革的目的,有10.7%的受訪老師表示非常清楚,71.3%老師表示清楚,不過,也有16%回答不瞭解或完全不瞭解。可是,表示清楚為什麼推動九年一貫的受訪家長只有35.6%,不瞭解的家長比例高達63.5%(表三)。
「我現在都不去聽教改的事情,不聽比較單純,愈聽愈模糊,」高雄縣家長許友銘說。
調查指出,約有一成一的老師與兩成六的父母反對教育改革。即使大部分的師長贊成教改,但卻認為教改相當重要的一環「廢除聯考」,應當認真思考是否該恢復(頁121表一、表二)。
1994年,教改列車在民間期待下啟動,1998年,教育部研議廢除聯考,2001年起國中升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實施,聯考正式走進歷史。
然而,才過一年,就有人提出恢復聯考。
「現在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既然入學方式都不是很公平,不如乾脆恢復聯考,」一名台南縣文賢國中老師說。
但是教育部長黃榮村表示,恢復聯考就是回到過去採用單一標準升學,那就失去多元的意義了。事實上,占多元入學60%~70%升學比例的學力測驗,還是保有過去聯考模式。
不過,學力測驗還是跟聯考不同。聯考的內容,來自課本,而學力測驗考的是學科程度,有些能力甚至需要從小培養,「連家長都考倒了,」台北市蘭州國中老師趙瑋婷指出。
不只家長,考倒的還有老師。
教改後,有73.3%的受訪教師表示,教學變得有點困難,16.7%甚至表示教學變得非常困難。覺得教學容易或非常容易的受訪教師只有7.3%(表四)。
教育部最令老師們頭痛。受訪教師中,有78.3%認為教學困難是因為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其次為教改後學生適應不良,占59.7%;課程設計太複雜占57.8%(表五)。
政策的混亂,讓老師無所適從。
即使建構式數學編入課本,教育部卻解釋,老師不需要把建構式數學當作為唯一的數學教學方式。
而教育部開放民間編纂課本,又研議國立編譯館可以編教科書,引起書商的反彈,對於老師教材的選擇,也形成很大的困擾。
知名教育心理叢書作家鄭石岩指出,這些陸續發生的事件,造成教育部在老師心理朝令夕改的負面印象。
「三年前教育部加強宣導建構式數學,發現是錯的,再宣導。『朝』宣導清楚了,『夕』再加倍宣導把觀念改回來,那不是把老師弄得很為難嗎?」連長期關心教育的立委李慶安都不免搖頭。
將近六成的老師表示學生適應不良(頁123表五)。「學生情況反應老師狀況,」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說。
教改希望老師教學活潑多元,可是,負責宣導的教育部自己也是能說不能做。
三成四的教師抱怨進修課程對教學一點幫助都沒有(頁123表五),「我們不希望老師課堂上老是用『你講我聽』的方法教學,可是教師培訓課程又是找一堆教授老師『你講我聽』,」曾志朗說。
教育改革要培育學生「可攜帶式」的能力,可是,調查結果發現,老師跟家長根本不知道怎麼教。十大能力中,被受訪教師評為最難教的兩大項分別為: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22.1%、主動探索與研究21.0%(表七)。
教改,改不動傳統思維
教育走向後現代,老師的教育方式仍舊維持在傳統思維裡。
被學生問到難以回答的問題時,57.2%的老師表示會找答案給他,其次為叫他去找專家10.9%,回答不知道3%,選擇指導學生找答案途徑的老師比例只有8.0%(表八)。
鄭石岩表示,老師的確很負責任地教育學生,可是新觀念都沒有進去,「老師還是習慣有標準答案,可是,這就是教育要改的地方,要改成讓學生自己找答案。」
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十分類似,不是找出標準答案,就是把教育的難題推給老師。遇到孩子提出問題,36.5%的受訪父母選擇直接找答案給孩子,28%叫他去找老師,12.3%告訴孩子,專心讀書以後就會瞭解,7.9%回答不知道(表九)。
教改,升學壓力不改
「現在,升學壓力有變小嗎?考試有比較少嗎?」李慶安質疑。
「老師跟父母可能太忙了,也可能在升學壓力下,沒辦法給他們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時間,怕孩子考不好,趕快找答案給他,」政大社會系教授關秉寅說。
教改並沒有讓學生學習壓力稍微輕鬆一點。根據《遠見》全國教改大調查,53.7%受訪國一生表示自己課後補習,其中,有18%的受訪學生表示補習時間超過七小時,意即補習科目超過兩科(表十)。
基本學力測驗考國、英、數、自然與社會,課本又分康軒、翰林、南一等多種版本,加上多元入學方案,使得補習從過去僅限於英數理,變成有錢的家長,為了讓孩子甄選入學、申請入學的條件更有利,連才藝都要補,政大教育系主任井敏珠指出。
「台灣的父母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把補習風氣提升。這不一定是壞事,可是大家又說它是壞事,大家怪來怪去,就搞得事情很難辦,」黃榮村無奈地指出。
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觀念,因為經濟力提升,小孩人數減少,期待的標準愈來愈高。關秉寅指出,大部分的父母不覺得小孩子能力不夠,而是努力不夠,過去的父母有現實經濟壓力,期待程度有限,可是,「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缺錢,補多少習都不是問題,」關秉寅說。
調查顯示,有45.5%的學生沒有補習(表十)。然而,原因大多不是因為支持教改,而是因為屬於中低收入家庭子女,跟不上教改後吹起的補習風潮。苗栗頭屋國中廖明媺老師指出,班上五分之四的學生沒有補習,因為家庭經濟不穩定。她認為九年一貫走下去,不僅在一個地區造成學習上的貧富落差,也造成城鄉差距變大。「教改是增加城鄉差距還是減少城鄉差距?教改能不能讓比較沒有能力的學生變得有能力?」關秉寅說。
教改,要教化什麼樣的下一代?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54.5%的老師與57.3%的父母表示,發展自我興趣與潛能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過,有28.7%的受訪父母認為培養謀生技能比較重要(老師15.1%),只有7.1%的父母選改善社會(老師17.5%)(表十一)。
五成七的父母表示最希望孩子能發展自我潛能,可是,當被問到最擔心孩子什麼?大部分的父母回答怕孩子功課跟不上,占38.2%。其次為擔心孩子身心不健康25.6%,擔心孩子品格23.0%(表十二)。
「原本孩子都有多元能力,但是,父母和老師,還是把學業當成最大指標,」黃榮村說。
教育學者與調查中近兩成九的父母看法相同,認為教育的目的在培養謀生技能。但是,什麼是謀生的技能?井敏珠表示,謀生技能廣義去看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現在教改在做的事情,不是我能夠做什麼,而是要怎麼樣才能夠活下去!」
可是,家長未必這麼想。高雄的受訪家長許友銘就認為孩子受教育是為了學一技之長,「我跟孩子說,教育怎麼改,都一樣,就是把書讀好,以後絕對有好的學校可以讀。」
教改,你快樂嗎?
教改,老師難當,有三成四的受訪老師感到自己不快樂,有一成五的國一生感到憂鬱。
根據調查,雖然有54.9%的老師認為自己快樂或非常快樂,可是,覺得自己不快樂或非常不快樂的老師竟然也有33.8%(表十四)。
此外,有22.7%的老師表示不一定會把教師當終身職業(表十三)。
相較之下,家長、學生比老師適應得好。有一成六受訪家長覺得不快樂或非常不快樂,六成四覺得自己快樂或非常快樂。學生則有一成五表示不快樂或非常不快樂,另外七成學生表示快樂或非常快樂(表十四)。
「國民普遍有憂鬱傾向,數字正慢慢增加中,」鄭石岩接著解釋,「憂鬱的人,還給他多種選擇,他會更無助。教改提倡升學多元,這就讓家長老師感到困難,因為,選擇會有得失問題。」
教改,考驗全民的一課
現今國中升高中有三種入學方式:甄選入學、申請入學與登記分發入學(學力測驗)。到底是哪種比較好?選擇的壓力,加上對入學公平性的疑慮,老師、家長還是覺得全改成考試比較簡單。
「這個社會繃得太緊了,大家腦袋裡只有考試兩個字,教育需要放鬆的心情才能談,」黃榮村說。
可是,現實即是,教改必須在社會矛盾的期待心情下向前走。
《遠見》雜誌全國教改大調查顯示,老師、父母魚與熊掌都想兼得:他們要教育改革又要聯考;要教孩子獨立思考,又習慣直接給孩子答案;要減輕升學壓力,卻又在經濟能力許可下,送孩子去補習;要發展孩子的多元興趣潛能,又希望入學管道單一,恢復聯考。
教育未來的出路到底是什麼?
是繼續推動教育改革?還是恢復聯考?
這個攸關國家十年後全球競爭力的全民大考驗,考學生、考父母、考老師、考教育部長,也考得行政院長游錫?不得不跳出來企圖接起教改這一棒,因為,台灣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