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教室外的春天

高聖凱 魏棻卿 徐嘉卉
user

高聖凱 魏棻卿 徐嘉卉

2003-02-01

瀏覽數 18,950+

教室外的春天
 

本文出自 2003 / 2月號雜誌 第200期遠見雜誌

學習不只是在教室裡,走出教室,外面才是學習的春天。

教室外的學習,可以是流連在陽明山的山林間與自然萬物對話,或是拜訪卑南族長老,探尋台灣部落文化,或是穿行在板車鐵道間,感受客家歷史的古老風貌。

學習就是走進大自然。自然教育家柯內爾(Joseph Cornell)發展「順流學習法」,強調人要擁抱自然,才能擁抱智慧,與中國魏晉時「竹林七賢」提倡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理念不謀而合。

在自然中培養完整人格

台北市湖山國小依偎在紗帽山旁,是一所迷你小學。豐富的生態環境是教學的新天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全校一百六十一位孩童上課時,聽到的不是城市的車水馬龍,而是蟬聲鳥鳴。

清晨五色鳥劃過校園、傍晚牛蛙穿梭菜田間。湖山國小孩子終日與自然生態為伍,和諧相處。城市孩童若看見一尾青蛇肯定嚇得驚慌失措,但湖山國小的孩童卻習以為常,甚至為這裡的蛇取了可愛的暱稱「小強」。

體驗教學,強調學習從自然出發,最後也回歸自然。在這裡,認識周遭環境,就如同認識自己,一樣是小孩子的第一堂課。

湖山國小周圍環境生態豐富,因此成為台北田園教學的模範學校,每學期吸引十餘次的外賓參訪團。

六年級的李睿研隨手撿起教室旁水溝裡的溪蟹,「秋冬是牠們的產卵季,卵又肥又大。」遠道而來參訪的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學生在一旁聽得津津有味,直說,「孩子懂的比我們還多!」

大自然是教育的百寶庫,也是人格養成的重要教材。「每一天戶外的早晨,都是心靈歡樂的邀請,」梭羅的《湖濱散記》已經指出其精神。

湖山國小校長龔淑芬也深信,從小引導孩童體認大自然,對於人格培養有幫助。體認萬物、更尊重萬物,「這才是完整的人格,」她說。

自然教學讓湖山國小學生體會生態的奧妙,而台東縣大南國小的「台灣黑熊求生記」遊戲,讓孩童將生態知識轉化為環境保育行為。

每個星期二下午是大南國小學生和老師一起感受大自然的時間。在輕柔的音樂聲中,同學平躺在草地上,伸出手指頭,數著大地的聲音。他們專注感受大地,喚起學習過程的感性與熱情。

孩童不僅感受大地之聲,更扮演生態角色,體會弱肉強食的競爭。

「一、二、三!」隨著大南國小教導主任林幸慧的口令,「黑熊」轉身全速衝向「資源」。扮演黑熊的小朋友尋找扮演資源的小朋友,資源被找到就變成黑熊,資源逐漸減少。但黑熊小朋友不能得意,因為接下來角色互換,黑熊也被人類掠食,一物剋一物的食物鏈不斷上演,沒有永遠的掠食者。

順流學習強調「直接體驗」,唯有體察才能觸動孩童心靈。

透過角色扮演,孩童體會到生態與環境資源的互動,不再破壞大自然,「做到一隻蚱蜢也不忍心踩死,」林幸慧說。

學習和木頭對話

學生走出教室,不但要體察萬物,更要學習和萬物對話與互動。

漢名為陳文生的哈古,是台東縣利嘉卑南部落的長老,專長為木雕,森林小學來到哈古的世界,邀請他指導孩童學習木雕。

小朋友正要拿起雕刻器具,開始下刀,哈古卻要求大家先放下手邊的雕刻工具,跟木頭說話。

對話是尊重的開始。哈古表示,木頭也有生命,人要改變木頭的任何外貌時,必須先徵詢木頭的「意見」才能下刀,作品才有生命力。

對話是瞭解的開端。尊重萬物是卑南族自古以來口耳相傳的價值觀,讓來自各地的森林小學孩童,看到生活中另一種價值與態度。「比背誦十遍書本還來得深刻,」森林小學教務長江思妤表示。

柯內爾看教育,看的不只是知識,而是五官與心靈感受環境的喜悅,以及體驗文化內涵的感動。

木雕是文化內涵的對話,一張泛黃的歷史照片,也是一種古今文化的對話。

台南縣南安國小左側校門附近,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孔廟,其實就是順從老師從一張歷史照片挖掘出的珍貴文化資產。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我在學校找線索找了好久,最後才從一位離職的老師手上拿到這張照片,」順從解釋手上那張已泛黃照片。

這張日本神社照片,是歷史的關鍵證物。順從發現這座小孔廟,是日據時代的神社。台灣光復後一度改建為忠烈祠,後來才成為眼前這座小孔廟。它記錄台灣自日本殖民時代、光復台灣,到民主社會的歷史演進。昔日台灣歷史風情,躍然紙上。

順從將得來不易的古蹟化做社會科的活教材,利用他對歷史文化的高度敏銳,編織成生動活潑的故事。南安國小的學生也得以從校園古蹟中窺見台灣歷史風貌。

一群六年級學生或蹲或坐,正專注聆聽順從對小孔廟的講解。每個孩童的表情,隨著歷史故事的演變,時而驚奇、時而若有所悟。

當順從拿出日本神社照片時,更激起歷史臨場感,大家開始比對神社兩旁石獅圓柱的當前位置。

回顧歷史才能展望未來。從日本神社變為小孔廟,校園角色不斷轉換,順從認為回顧歷史讓孩子加深認同,孩子更樂於關心校園與周遭環境,許多孩童因此加入古蹟解說員的行列。

這就是如同柯內爾的主張,教育最終目的就是要共享歡欣,回饋環境。

和歷史記憶接軌

走出教室,找回人和環境的關係,文化的種子才能在學生的心靈播下。苗栗縣三義鄉的僑成國小走出九二一地震災難,將舊山線鐵道文化遺址在校園重現,讓孩童與歷史記憶接軌。

舊山線鐵道因日據時代肩負起礦產物資運輸,成為苗栗縣三義鄉的光榮。如今雖受地震摧殘,但透過校園重建,傳統文化風采獲得新生,也成為學校重要的歷史教材。

校方退休的一節板車與鐵軌移駕操場,成為司令台的延伸,而校舍的屋簷與窗格更設計成舊山線斷橋以及鐵路隧道造型,目的是讓孩童「不因天災而抹滅歷史記憶,」校長楊德遠說。

此外,為了喚起孩童對在地陶藝文化的興趣,校方更發起認養校園美化的活動,凝聚文化向心力。

「校園的每個樑柱與每片牆瓦都有師生的關注,」楊德遠表示。圍牆上貼滿了五顏六色學生用手製的陶板,拼成華麗的馬賽克圖案。這是學生用愛心與努力所築成的校園記憶。

本土藝術深根校園,隨處可見的雕塑作品,讓老師不愁上藝術課程的題材。

踏入僑成校門,黝黑烏亮的翻銅雕塑是全校學生口中的「木須龍」,來自學生家長劉明源獲得全國木雕獎的「龍鳳」。校舍的第一面牆則是老師陳淑耘與其夫婿國家文藝獎章得主宮重文,運用當地陶土與稻殼為素材創作的陶藝作品「旭日」。學生在耳濡目染下,感受文化的生命力、培養美的鑑賞力。

楊德遠表示,校園是由師生共同打造,學生不但不忍心破壞校園,「更以在地文化為榮。」

以自然環境和多元文化為師,順流學習法讓孩童發現,生命多元、人生遼闊,教室外的天空充滿了學習的陽光。

順流學習四部曲:

1.喚醒熱情:利用自然建立暖身活動,藉以拉近團體中成員與

領導者,以及成員與大自然的距離。

2.集中注意力:以環境議題或文化素材引導孩童深入思考,是

安靜與敏感度的訓練。

3.直接體驗:每一個成員運用自己五官觀察生命,用心靈體驗

自然,以第一手經驗學習。

4.共享歡欣:成員將體驗所得與大家分享、交流。透過溝通表

達加深學習印象,並汲取他人觀察的心得,最後內心才能

產生關愛環境的信念與行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