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十一世紀,整個世界為遺傳學、新經濟、大網路深深著迷,世界五百年居於不變,這個世紀開始,具有POWER能量的新世代,處處為家,但也是無家可歸的開始。
居無定所、變動快速是這世紀的特色。空中運輸組織(ATGA)預測,西元2010年,每天至少有超過一百一十萬人,在亞洲上空飛來飛去。與前一個世代老死家鄉最大的不同,是許多人都成為把家背在身上的移動族。
全球化下,將出現大量的「移動人」;全球聯網,又讓人類虛擬與真實交錯。不論在實體世界,或是虛擬世界,二十一世紀的新世代,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陌生、而不斷遷延的命運,隨時都得靠學習才能應變新挑戰。
尤其二十一世紀的移動,不只是空間,時間也是變速因子。移動人不只繞著地球跟世界競賽,也在跟自己的歲月光陰競賽。
二十七歲的台大醫生羅一鈞,遠赴馬拉威服替代役,要以助人的熱忱打破人種藩籬;放下高中美術老師教職,進入人文攝影的黃薇羽,要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尋找生命的感動;三十六歲的花旗銀行投資業務負責人管國霖,則在時光隧道裡加快腳步,規劃著人生第二條曲線。
他們都已走出去,尋找生命中的新世界,因為只有勇敢地走出去,世界才會走進來。
認知地圖的消失
為什麼會有愈來愈多的移動人?新世紀最大的三個特徵:一是傳統的疆界消失,二是虛擬真實交錯,三是全球競爭加速,新世代的年輕人必須具有「移動人」的競爭力。
全球化、網路化的大浪滾滾而來,沖刷未來世界,人類二十世紀傳統認知的地標,日益模糊。未來兩岸有無國界、台灣有無凱達格蘭大道、美國有沒有紐約時代廣場,皆僅供參考。
除了地標消失,人的性格也可能模糊化,全球化是均質化的開始。人愈長愈像,性格差異也大同小異。但是人類習慣對土地、國家、文化的認同,地標消失,失落感反而加重。
傳統的思考模式被破壞,新數位世界秩序又帶來巨大衝擊。未來,人會日漸脫離地表生活,移動人也是無重力人。「只要戴上3D眼鏡,你就可以爬到跟上帝同樣的高度看世界,」交大建築學院籌備處主任劉育東形容。
劉育東說,「未來世界,顛覆的數位空間,在迷宮似的網路世界,很容易迷路。」
整個世界在劇變,新世代今天在上海,明天可能在非洲。如何因應時空各種競爭,在虛實交錯的新世界裡,移動人自己如果沒有清楚的心靈地圖,心智很可能錯亂。
移動人現象的後遺症就是不穩定。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憂鬱症已列入人類十大疾病的第二位。因此,未來新世代最需要培養「移動中的穩定性格」。
移動人的水源
台灣已出現一批在創造時空的移動人。這些人為什麼走出去?不論是感動、助人、冒險,都可以讓移動人有穩定的人格,掌穩羅盤。
「台灣人習慣保護自己,太重視安全感,習慣繞老路,根本走不出去,」羅一鈞說。
走出去,是因為兩個病人。台大醫學院的資優生羅一鈞,小學五年級跳級升國中、高中進入建中數學資優班,醫學院也比人少念一年。
不過他在台大醫院時,碰到一個潛水鐘的病人,這種病症特徵,就是能想、不能動。
「如果我能動卻不能想,他比我可能還更像一個人,」羅一鈞開始想。
而在精神病房內,一個病患每天晚上不停地做燈泡,「因為我不辛苦做,明天天就不會亮。」一個奇特的思考,又讓羅一鈞一震。他發現原來即使是精神病患都有助人的本能。
羅一鈞決定走出去,去看看天下蒼生的世界。在馬拉威愛滋病的最前線,每天他都要參加喪禮,醫院住院病人90%都是愛滋病患。不過這裡的人,再窮困再潦倒,若口袋裡有錢,而吝於借給別人的話,會被視為罪惡。
在世界的邊緣,羅一鈞看到了生死之間,依然存在最原始助人的本能,「那是每天都會天亮的原因,」羅一鈞說。
「走出去,才會發現震撼自己的心,」人文攝影家黃薇羽說。她曾經陷身在拉達克烽火連天的世界裡。四十七公斤體重卻能背三十公斤行囊的黃薇羽,放下教職,走向人文攝影,走向世界被遺忘的角落。
在那裡,她發現了鋒火下心靈的寧靜,貧窮下對生命的知足。
在舅舅政大前校長鄭丁旺家中長大的黃薇羽,身材高挑,靈氣逼人,從小就愛到家附近的郊區小房子中冒險,個性非常獨立自主。
她也是同學眼中的偶像老師,不過因對人文攝影深深著迷,八年前,黃薇羽放下穩定的教職,背起行囊,開始生命中最大的冒險。
喀什米爾因為與巴基斯坦長年爭戰,深處高原上的達爾湖,並非平靜無波。黃薇羽在這裡按下快門,只見一個小女孩在湖上划著槳,她悠閒、快樂、天真,背景卻烽火連天。
看著無數巴布亞紐幾內亞、拉達克孩童面孔,「人是悲傷的,卻又是憐憫的,」她說。
走過世界最貧窮的國家,黃薇羽最感動的是,不論貧困或富裕,孩子共同的眼神都是天真無邪。貧窮的孩子不常伸手,一伸手要的都是「give pen(給我筆)」,「那種是會讓人心痛的要求,」黃薇羽說。
攝影大師史提夫(Steve McCurry)拍「阿富汗少女」得獎時說,十七年前的五分鐘,影響他一輩子;黃薇羽希望,「我的五分鐘,能感動我一輩子。」
走出去,黃薇羽讓「悸動」的世界走進來。
第二條曲線
未來的移動人,一個人可以過兩個人生。
除了空間可以走出去,在時間上,早熟的新世代也在找尋人生第二條曲線。
這個世紀,劇變讓人學習加倍。以前人花半輩子才能學完的知識,現在人二十年就學完了,他們會多出很多時間來過下半輩子。
在台北信義計畫區內,三十六歲的管國霖,每天十二小時目不轉睛地盯著全球金融行情。
為客戶掌管新台幣2900億元的他,「十九歲起,我就認定自己是無根的浮萍,」他說。
管國霖是典型的金融跨國工作者,平均每兩年換一個工作。身為教授之子,管國霖從小就是「能拿第一名,就不拿第二名」的模範生。長相高帥、才華洋溢,花旗人稱「管才子」。不過管國霖規劃自己,卻走極簡主義,「權利、金錢、欲望,我不要在身上累積。」
管國霖投資自己,是畫出人生第二條曲線。他準備,四十三歲退休,讓一生有兩個人生。
常為客戶分析投資曲線的他,為自己準備的人生曲線:第一階段,維持低欲望、低物質,保持個人移動性(mobility)及資金流動性(liquidity),以為第二條人生曲線作準備。
從小就對建築有興趣,準備在四十三歲退休後,在海邊選擇一塊地,蓋他夢想中的房子。
管國霖可以花一下午的時間,在花蓮海邊,為的只是找尋一塊有海水侵蝕、微生物咬蝕、風吹過痕跡的浮木,「與生命互動過的東西,才是我最珍貴的財產,」他說。
這些新世代,正如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描述,這個世紀的人,要有IQ(智商)、EQ(情緒智商)、更要有MQ(行動智商),「除了智、仁以外,更要有勇氣走出去!」
挑戰德蕾莎修女
1985年,被聯合國祕書長譽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女人」的德蕾莎修女,
力量來自於堅持、謙卑、樂觀,以及對人的關懷。
你能超越德蕾莎修女嗎?
■六星(心)級人格:
一、 好奇心:德蕾莎修女藉由宗教探索生命的本質。
對於看似平凡的一切,你是否也有探索的欲望?
二、 樂觀心:德蕾莎修女秉持著樂觀態度,投入慈 善事業,終至獲得外界認同。開創時刻,難免 遭逢挫折,你是否也能樂觀以對?
三、 同理心:同理心,讓德蕾莎修女懂得推己及人 的積極付出。個人主義當道年代,你是否也 懂得替他人設想?
四、 關懷心:「做其他人不做的工作,出現在最 需要幫助的地方」是德蕾莎修女秉持
的原則。你是否也有同樣的 關愛之心?
五、 包容心:德蕾莎修女將愛散 布到世界許多角落,跨越了種 族之間的界線。面對來自不同背 景、文化的共事者,你是否也 能包容彼此間的不同?
六、 活力心:愛是活力,讓德蕾莎 修女勇於面對生命、樂於付出 關懷。你是否也具備勇於對應 生命的活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