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驟升至5.4%,突破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增幅;5月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也創下近30年來最大增幅,一股「超級通膨來了」的氛圍旋即瀰漫市場,大家都在問,全球資金盛宴要提前落幕了嗎?
超級通膨來了嗎?
美國CPI、PCE數字彷彿警鐘,敲響投資人的敏感神經。雖然,美國聯準會(FED)隨後釋出訊息,指出通膨只是短暫現象,將會隨供應鏈瓶頸紓緩而消退,但是仍無法安撫市場不安的情緒與分歧看法。
日前,「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也發表悲觀看法,直指美國目前具備了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與2008年債務大增的雙重條件,「最終將造成災難性事故。」他說。
資金寬鬆不變 最快明年底才升息
全球投資市場現階段處於相對高點,投資人擔心後續走勢並不意外,但從以下金融情況來看,花旗集團認為要發生超級通膨的機率並不高。
1. 全球央行把關利率:
疫後復甦推升物價,但為避免全球經濟波動過大,各主要央行仍繼續實行「金融抑制」,將實際政策利率保持在負利率狀態,藉此也緩解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高點的債務水準。(請參考下表)
2. 失業率尚未明顯好轉:
從美國失業率來看,儘管大量接種疫苗後,有利景氣復甦,美國 5 月、6月失業率分別為 5.8%、5.9%,相較於疫情爆發前,就業人口少了 711 萬人,失業率尚未明顯好轉。
3. 美債殖利率走勢趨緩:
經歷年2020年底暴跌、2021年初又快速走升之後,美國10 年期公債殖利率第二季相對穩定,目前已回落至1.3%~1.5%區間,顯示市場對於是否會迎來高通膨抱持觀望態度。
綜合各項指標來看,聯準會仍致力將通貨膨脹率保持在 2% 目標區間,不至於貿然緊縮貨幣、先發制人快速升息。
花旗集團也在第三季經濟展望中,預估全球通膨率2021年為2.8%、2022年為2.4%,首次升息時間最快也要等到2022年;此外,對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分別為5.8%、4.0%。
不畏波動 從ICU找商機
新冠疫後重啟經濟的力道可觀,因此仍維持「股優於債」的投資主軸,花旗集團建議可以在「ICU」(Inflation、China、USA)三大重點挖掘投資契機:
重點一:Inflation通膨藏隱憂 債市找避風港
目前勞動市場復甦狀況不一,唯現階段通膨主要由疫情受災產業所推動,在不提前升息之下,聯準會最可能先以縮減購債步伐來因應。
因此,在債市方面,在景氣確定復甦趨勢下,殖利率較高的美國高收益債與新興市場債等是目前價格相對較低、且長期能帶來穩定收益的標的。
重點二:China中國本益比偏低 區域布局好機會
新冠疫情改變了世界上所有資產的價格,過去大漲類股要持續獲得超額回報的機會正在縮小,建議投資人可關注具備「均值回歸」特質的區域、景氣循環股,
從區域面觀察, 2021年以來偏向整理格局,漲幅相對落後全球股市的中國市場顯得相對便宜,以本益比來說,中國股票就比美股便宜30%,符合「均值回歸」的涵蓋範圍。
此外,全球消費動能可望在疫後重現,中國及亞洲市場將因出口導向受惠;預測中國今年GDP達8.8%,遠高於全球的5.8%,在亞洲崛起的趨勢下,中國經濟榮景持續可期。
重點三:USA美國檢視持股 布局長投趨勢
美國經濟前景審慎樂觀,但美股漲多之後,要留意的反而是投資價值,重新檢視、適度調整投資組合是當前之要,類股方面則認為醫療保健、數位科技與新綠能等是不可阻擋的長投趨勢類股。
其中,科技股魅力不退,疫情催生5G、金融科技、AI及物聯網的發展推升企業獲利,相對2000年科技泡沫時,科技股市值佔S&P 500指數35%,獲利能力僅佔15%;如今,科技股在2020年市值佔25%,獲利能力卻已提升至25%,形成後市的強力支撐。
新冠疫情過後,全球將迎來新形態的復甦局面,唯有掌握長投趨勢,才能無畏過程中的波動新常態。
(花旗銀行投資研究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