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如露亦如電

呂學錦
user

呂學錦

2021-07-28

瀏覽數 900+

佛陀善喻,將露水比作世間的夢幻泡影。圖片來自Unsplash by Olivia Basile
佛陀善喻,將露水比作世間的夢幻泡影。圖片來自Unsplash by Olivia Basile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陀善喻,把深奧的真實義用淺顯易懂的譬喻,畫龍點晴地呈現出來,教化眾生。這個偈,是代表作。

吾人生活在世間,賴以維生和提升生活品質的都是有為法。釋伽牟尼佛在此偈中明示,一切有為法的三大方向,您看到了嗎?

如露

露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球。清晨見之,稱為朝露。日出後溫度漸增,綠葉上的小水珠不見了。此中,水的三態變化有其二。認識水蒸氣,把其動能轉換為功的熱機就是蒸汽機。18世紀英國人詹姆斯・瓦特發明了可以普遍使用的蒸汽機,驅動了工業革命。

如電

什麼是電?什麼是閃電?為什麼老是在雷雨交加時先看見閃光,然後雷聲大作?午後雷陣雨不都是如此!

17世紀英國皇家醫生威廉。吉爾伯特對於靜電現象做了系統性研究,並製成靜電驗電器,可以敏銳的探測靜電電荷。至於究竟閃電是什麼?

依據<科學史上的今天>記載:「1752年6月15日這一天風強雨大,雷電交加,富蘭克林在兒子的協助下,在穀倉內將風箏升到半空中,期待掛在風箏線上的鑰匙引來閃,電。終於閃電擊中鑰匙,沿著導線一路傳到穀倉內的萊頓瓶,證明了閃電與靜電並無二致。」富蘭克林並解釋電荷在物體間的流動,並非無中生有,他是提出電荷守恆的第一人。

1800年電池的發明,提供可靠的儲存電荷並輸出電流的裝置,以及1820年科學家把電和磁,透過電流改變磁針指向的展示,連結起來。於是激發利用電池和電磁現象來傳遞訊息的嚐試。電報因此誕生。

接著就是電話,無線電,真空管,電晶體,積體電路(微晶片)等關鍵技術的發明,讓電信成為最有效且最方便的溝通工具。

雷雨交加時,會先看見閃光,然後雷聲大作。圖片來自pexels by Andre Furtado

雷雨交加時,會先看見閃光,然後雷聲大作。圖片來自pexels by Andre Furtado

1820年科學家發明電動馬達,並於1831年建立發電機原理: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環繞磁鐵的線圈轉動會產生電流,把電的用途帶向動力與能源。

愛迪生發明電燈之後,立即感受到電力供給的迫切需要,於是廣建發電廠。電力的用途太廣泛了,它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現代人類的生活,沒有電(力),會是什麼狀況?!

如夢幻泡影

科學家了解電磁特性之後,20世紀的重要發明除了上述之外,尚有電影,收音機,電視等娛樂傳播方面的全新展現。當然很重要的一項是電子計算機,通稱為電腦,的演進與發展。電腦與電信越來越緊密的結合,驅動網際網路的快速成長,也因此形成了無所不在的網路虛擬世界(Cyberspace)。

新的訊息表現方便式如擴充實境(AR),虛擬實境(VR),混合實境(XR),全息影像(Hologram)等有機會在未來扮演重要的角色。第四次工業革命(Industry 4.0)強調的是虛實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整合。

有人說,今天沒有做不到的,只有你夢想不到的! 

以上所述皆有為,且摘要片段,掛一漏萬不完整。本短文僅以世間法凡夫角度看這首千古名偈。相信佛陀若知,笑一笑,不予置評!釋佛說此偈之本意在出世間,觀有為法之無常,喻示解脫自在之般若妙慧,並安住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境界。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原文刊載於《人間福報》;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你可能也喜歡

「三防世代」先修課:防窮、防病、防詐騙
數位專題

「三防世代」先修課:防窮、防病、防詐騙

「三防世代」來了!現在30~50歲的青壯族群,如何建構防窮、防病、防詐騙的財務安全網?確保「老後三本」已經成為即刻要思索的必修課。只要正視問題、提早因應,你將更有機會開展屬於自己的「晚美人生」。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