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集團創辦人郭台銘積極引進輝瑞BioNTech(BNT)疫苗到台灣,不料,卻一再碰到政府的軟釘子。一位熟悉疫苗引入的生技界人士9日表示,郭台銘爭取BNT疫苗一事,有可能是循「東洋模式」,應有解套機會。
高端新冠疫苗昨(10)日解盲,除國產疫苗外,郭台銘爭取跟德國原廠購買500萬劑BNT疫苗並捐贈給政府一事,也備受關注。國人不解,明明是德國藥,為何卻進不了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語焉不詳提到,疫苗能不能進來,一要看疫苗生產原廠有沒有貨;二是他要不要賣;三是他願不願意賣給郭董。
大中華代理權不在台灣手上 BNT只是冰山一角
該生技界專業人士解釋,德國疫苗進不來的原因就出在,拿到BNT大中華區授權的是大陸藥廠,這是商業加政治結構問題。他表示,當國外有新藥出來,台灣的藥廠去談台灣區授權,大陸藥廠也會去談大中華區授權,國外藥商一定選擇市場更大的大陸廠商。
當然台灣的藥廠也可以用大中華區去談授權,但大陸及港澳市場就占了約85%,不見得能賣,風險相對大;反之,大陸藥廠風險小,相對有利。
他說,中國大陸市場大,其政府也鼓勵談新藥授權,因此,就算出的錢一樣多,在大中華區的授權談判上,台灣還是會敗陣下來,這是政治加商業問題。
這位生技專業人士示警說,這是所有藥業的趨勢,這次BNT疫苗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此事不解,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歐美新藥,進不到台灣來。
東洋模式有效?
該專業人士猜測,郭台銘現在走的應該是「東洋模式」,也就是郭台銘直接找BNT談,由於上海復星醫藥有BNT大中華代理權,也必須讓復星知道此事,並在郭、BNT及復星的三方協議上簽字同意。三方合約等於確認BNT要出貨給郭,復星不能插手供貨合約,至於BNT跟復星要如何拆帳,就由他們雙方自行決定。
去年11月,東洋藥品打算代理3000萬劑BNT到台灣來,即是這樣做。
生技專業人士說,當初東洋代理BNT疫苗破局,主要是因為當時政府採購量少、價格自然高,加上政府對採購數量未承諾,東洋是上市櫃公司不能虧錢,所以談不攏。郭董若不在乎多出錢,談成應該就不會有什麼問題,只是時間問題。
時間問題指的是?他說,從BNT同意出貨等三方協議都談妥,加上攝氏負70度的冷鏈運送倉儲廠商找好,都需要時間,單是冷鏈運送至少就要兩個月的時間,而且是確定數量了,再跟廠商簽約建置冷鏈運送設備,才是合理安排。
換言之,錢的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
不過,兩個月後,如果AZ、莫德納疫苗進來更多了,郭董花這麼多錢,結果進來的疫苗有可能會過剩,對郭董來說,時間問題,也將是必須要評估的風險。
本文轉載自2021.06.10「經濟日報」,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