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南唐兵部尚書韓熙載夜宴群賓。
樂聲起,舞妓王屋山緩緩舞起「六么」,蓮步隨節奏輕踩,手藏袖內置於腰後輕擺。羯鼓前,韓熙載持鼓槌,擂鼓伴舞,賓客隨鼓點擊掌觀舞。
千年前,南唐畫家顧閎中以手中絢麗清雅的彩筆繪下「韓熙載夜宴圖」,訴說當時的靡曼奢華。千年後,南管樂聲彈絲吹竹、梨園舞步翹指慢舞,漢唐樂府的歌舞戲「韓熙載夜宴圖」,讓紙上宴席躍然台上。
漢唐宣揚南管音樂不改其志。「漢唐的出現就是為南管在中國音樂史留下地位,」漢唐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陳美娥說。
歷史上溯自唐宋年間的南管古樂,原應是置於櫥窗內的藝術活化石。「這是一門可以放在博物館供人參觀的活化石,」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說。
南管特色有二,其樂器型制維持古貌(秦朝的二弦、漢朝的拍板與洞簫、晉朝的琵琶、元朝的三弦),且唱腔保留更多的頓挫轉折,一唱三歎、一字多音,能呈現較廣的音樂意象。
漢唐為南管賦予不同面貌。林谷芳認為,漢唐將南管的歷史意義與精緻度推至高峰。「雖然是活化石,但卻再度擁有繼續活下去的能量。」
生於歌仔戲班的陳美娥,從小跟著戲班走唱賣藥,十八歲那年迷上南管投入學習。「但我看到十年後都沒人跟上,就表示有危機了,」習藝十年的陳美娥心裡想著,南管不振作不行。
復興路途艱難,台北藝術大學校長邱坤良曾如此形容,「『南管』有時等於『難管』,復興南管就如高喊光復大陸一樣,有些空洞與不切實際。」
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卻讓兩兄妹無怨無悔。「我們既然有悠久的五千年文化,怎麼拿出來的不過是兩、三百年的明清戲曲,」陳美娥的哥哥、漢唐行政總監陳守俊說。
唯有更精緻才能復興
復興之路,唯有精緻一途。「要更精緻、更深入,才有吸引力。純粹精神上的尊敬,對已經凋零的藝術是不行的,」陳美娥表示。
細節要求完美,讓古代生活真實呈現。合作對象包括曾獲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獎」的葉錦添及知名劇場設計師林克華等國內頂尖人才,為的是讓唐宋簡約的美學重現,營造古畫般的醉人氛圍。「要讓觀眾抽離現代生活節奏,跌入遠古的記憶長河,」林克華說。
結合梨園舞步,讓漢唐從樂團提升為舞坊。為豐富表演形式,漢唐成立「梨園舞坊」,自梨園戲中萃取出如懸絲傀儡般的舞蹈動作與之結合,推出「艷歌行」、「儷人行」、「荔鏡奇緣」,及近期「韓熙載夜宴圖」等歌舞戲作。
二十年來,從早期赴國外各大學演出開疆闢土,到來自各國藝術節或劇院盛情邀約,至今年2月,漢唐已於國外演出一百七十七場。2000年9月,並以「艷歌行」獲得法國「里昂雙年舞蹈節」的「最佳舞評獎」。
跨入國際卻跨不出財務泥淖
台大中文系教授曾永義曾讚譽,「論其事其功之艱且偉,則何下於大將軍之南征北討。」
然而,葉錦添卻以一句話道出漢唐所面臨的困境,「有很多法國人都為他們的演出瘋狂,但是在家卻不太有人理,這種感覺很怪。」
「艷歌行」打開市場,漢唐的財務擔頭反而愈來愈重。知名度一開,水準的要求必須更加嚴苛,光是「韓熙載夜宴圖」一劇,製作費就超過700萬元,近幾年來,每年所需開銷皆超過2000萬元。位於基隆路的「漢唐藝文中心」,也因為無力承擔而脫手轉賣。「自給自足很難,要靠各界贊助才能存活,」林克華觀察。
席筵將散,「韓熙載夜宴圖」的最後一幕,韓熙載搖手送客,眾賓客離情不捨。
今年11月22日是漢唐二十週年紀念日,於紀念文中,陳守俊如此寫下:「小妹呀!……,妳也得為老哥著想,老哥萬一傾家蕩產,再來個妻離子散怎麼辦?……,但是又有誰能拒絕這麼偉大的歷史使命召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