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以來,我們一直很講究VIP理論。
首先,V是vision(遠見)。每一個國家、公司、個人都要有遠見。廣達在1988年創辦的時候,我就認為PC must be mobile(個人電腦是每個人隨身都能攜帶的東西)。
我原本是做電子計算機,現在回想起來,做筆記型電腦領先的幾家企業,都是做計算機的;做桌上型電腦的都落後了。原本英特爾認為,宏?、Mitac(神達)等才可以把筆記型電腦做到最好,廣達、仁寶、英業達都是做計算機的,不可能做得比較好。但我始終堅持,還是做計算機的會成功。
此外,就算是做計算機方面,我也做了很多創新跟發明。我這輩子只專注於兩件事:在金寶時,做計算機大王,在廣達則做筆記型電腦。「遠見」非常重要,而且是賭注,賭贏還是賭輸都要靠這個。
再則是integration,就是整合。我們是海島型的國家、海島型的企業,中小企業很喜歡、也能夠做整合工作,反而很多大公司做不到。放眼世界上,很多大公司在做整合的工作,都沒有台灣的小公司做得好。為什麼?一方面我們比較謙虛、比較肯學、比較可以吃苦。
現在台灣已經成為很有名望、很重要的電腦生產地了,大家都來跟我們做整合。十幾年前別人根本不是很相信台灣,當時只相信日本會是一個筆記型電腦生產的大國,結果很多公司都判斷錯誤,台灣真的做到了。
最後就是P(position,定位)。這是一個更難的事情。定位必須明白自己的位置、明白供應鏈等,才能思考如何布局。太高估自己,就會定位太高,容易摔下來;定位太低,則會失去很多機會。
所謂的定位,是指一個商業模式。從我們開始做ODM(設計代工)、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時,就陸續做了很多成功的定位。我想,一個工程師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產品很不錯,但整合不成功,或定位不成功。最怕就是小公司錯估市場,並用以替公司定位,這樣錯誤的定位,會導致公司沒有生存空間。
做OEM有個好處,不同的客戶會給你不同的挑戰,讓你練就一身好功夫。我為什麼可以做三十年的OEM廠商,正因為客戶會不斷要求我重新定位。
堅持每年要有成長
工程師要成就一家大公司,就要不停地變。要注意,產品的變化還有別人可以幫忙,公司的商業模式變錯的話就很難生存。而商業模式要怎麼變?就是在管理上的定位要變。過去我們從一個技術導向的公司,變成服務導向的公司,就做了很多公司內部的改革。
而vision(遠見)、integration(整合)、position(定位)這三者,遠見要靠IQ(智商);整合則要靠EQ(情緒智商)。很多公司在整合時很霸道,不願意與別人合作,一定要靠EQ,才能和別人好好合作;當然也要靠IQ,才能好好定位。套句老古董的話就是「智、仁、勇」。也許很封建,但我就是讀孔、孟的書長大的,基礎就是《四書》。「智」,就是成就事業需要的智力;「仁」,就是人際關係,怎麼跟別人相處、利潤分攤、共存共榮;「勇」,分為大勇跟小勇,大勇是好好瞭解自己、勇於認錯、勇於改變,而不是想衝就衝的小勇。
所謂的定位,並不是說要如何爭世界第一名,而是怎麼樣一格一格地爬升。像我們公司定位時就從來不說我們是第一名,因為像烏龜慢慢跑一樣,總有一天會到達第一名。
雖然很多媒體跟投資人都說,現在筆記型電腦價錢這麼低,往後怎麼走?我們仍堅持每年都要有一些成長、有一些發展。
因應數位時代的發展趨勢,我們現在雖然還是以筆記型電腦做為最重要的業務性產品,但是會更積極研發,朝提供客戶mobile(行動)、enterprise(企業)、entertainment(娛樂)三大解決方案來發展。
在2004年之前,「virtual computing」(虛擬電腦)是可看到的產品,往後才會有AI(人工智慧)產品。我們必須把產品的策略分成幾個步驟,逐步完成。至於成功與否,就要看技術的環境、市場的環境,還有自己的努力。
過去十年好像賽馬一樣,都從同一個起跑點出發,再加緊跑快一點;接下來的遊戲規則可能會像武術比賽一樣,好好比武一番,雖然武器皆由英特爾供應,還是要各憑本事、武功高強才行。而「遠見」這樣的東西,要靠很多基礎研究才能實現。
避免公司老化
產品的技術一直在演變,一定要趕上產品技術的演變,不然就根本不必談了,商業模式一直在演變。我認為這方面戴爾做得最好。很多公司因為老了,沒有辦法隨著產品的改變把商業模式轉變。不同的市場會有不同方法的演變,會變成公司組織、人員都要變。
所以,產品改變要靠研發,商業模式轉變的話要尋找不同的客人,因應客人不同的需要。如果變化對產品有幫助,公司內部就要跟著變,以提供更好的服務,這也是台灣的公司做得最好的一點,不過一旦公司老化就會愈來愈困難。
公司一定要有個強大的領導團隊,變化才會夠快。變化的理論看起來雖然很簡單,實際運作並不容易。如果公司沒有如期做到,要成長就很難了。成長很痛苦,卻也有合理的方法做演變。現在CPU(中央處理器)愈來愈難做,既要瞭解技術,又要瞭解市場變化,更要瞭解公司內部,變化愈來愈快,就有很多事情必須考慮。
廣達過去是一個技術型的公司,以產品為主,但是五年來,已完全要靠服務立足。我們在上海設立一個製造基地,以EMS(電子專業代工)為主。台灣能做數量少、利潤比較高的東西,我們有一個很強大的設計團隊,還能夠利用直銷這個非常好的方法,很快把供應鏈做起來,這部分很難做到,但可以得到比較多的盈餘。在美國,我們也有分公司、分廠,而且是生產比較有競爭力的產品,有些比較大、比較複雜、變化比較快的產品,必須在美國當地為客戶做不同的服務。
服務要好,時間要快
廣達這五年來業務不斷爬升。我們有完整的服務,讓原本以技術為主的公司,變成一個以服務為主的公司,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也是商業模式的變化。商業模式變化之後,整個公司組織就會產生很大的改變。為什麼廣達能夠服務這麼多的客人,因為我們能讓客人非常滿意、讓他們賺錢。針對每個客人有不同的服務,讓他們舒舒服服去做生意。這是一個服務導向的公司必須做到的。
現在不僅服務好很重要,時間點也很重要。
我們廣達的供應鏈採用e-order(網路下單),客人可能要一台電腦,可能要一百台、一千台電腦,透過電子商務的EDI(電子交換系統)送到工廠來,工廠花一、兩天做出來,三天內送到客戶手裡,幾乎從客戶下訂單到收到機器前後只有五天時間,這是我們非常得意的策略。而廣達每一台電腦都是量身訂作的,客戶也不會有庫存。
廣達有很大的製造部門,新產品要運作的時候,量會很大,然後慢慢降下來。這種有周期性、季節性的東西,一定要在訂單來時很快做完,品質也做到最好,這是廣達一個很強的優勢。我們的設計團隊很強,英特爾、微軟都會特別支持我們,因為我們產品會最快到達市場。
還有,我們廣達的研發人員聽到有什麼新趨勢,就會很快研究、領先開發出來。最好的賺錢方法,就是把客人「寵壞」,把客人「寵壞」的話,就可以多賺一點錢。你要是處處跟客人作對的話,就會被淘汰。
電腦結合電視
Pocket PC(口袋型電腦)目前也在研發,但英特爾跟微軟又堅持不能做太多更動,尤其是微軟的規格非常固定,不能變更。這不是很聰明的想法,如果讓我們去設計不同的電腦,成功的機會就會比較大。但是沒辦法,我們在人家的屋簷下,不過還是會有些新的突破。
未來的電話會變成PDA(個人數位助理),這是另一個很大的市場。電話會在市場上贏PDA,因為它的量很大,使用電話的人如果有2%需要電話具有PDA的功能,光那個量就比PDA大很多了,鎖定手機通訊市場,才會有錢賺。
總之,企業方面還會有很大的發展,所以一個伺服器裡頭有很多個伺服器的作法會是將來的趨勢。手機也會愈來愈有市場、愈來愈容易使用、愈來愈簡單。我們要設計的是有電腦運算能力,還有儲存的功能。
機上盒看起來只是小小的盒子,其實不然。如果以後個人電腦產業能做的話,應該會有很大的新遠景,成為家裡的入口。
液晶電視以後在台灣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行業,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投資太多了,最後一定要往電視方面去走。平面電視會變成一個很重要的行業,如果個人電腦產業能夠製作的話,未來將會有一番不同的遠景。
也就是說,應該是media PC(傳送資訊的電腦),不僅負責運算,也負責對外面的傳真、通訊,也負責儲存,家裡每個人都用它,是桌上型電腦的一部分,平面電視則是其表演舞台。在運作的時候,只要拿起電話、PDA,或者是口袋型電腦去使用,絕對不是使用筆記型或是桌上型電腦。未來,家庭式電腦應該是這樣發展。
這會產生一些疑問,是不是Sony的PS2系列會成功?還是微軟的Xbox會成功?還是另一個新的規格會成功?這中間還有很多很多的討論空間。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題目,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產品,要經過很多標準、很多研發、很多合作之後才能產生一個新的趨勢出來,我認為這個趨勢是可能會成功的,但需要我們好好努力。
G=ME2(M指的是mobile【行動】、E指的是enterprise【企業】,而另外一個E,則是entertainment【娛樂】)。我們要的成長就在這個地方。
Wireless(無線)跟NAS(網路儲存設備)都是一個技術、一個產品,也是一個可用的解決方案。運用這個技術去進行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才能賣錢,而技術則是解決方案的關鍵條件。
台灣未來是智慧革命
廣達準備要蓋一個創意研究中心,使用面積五萬坪,占地一萬五千坪,裡面還有個發明博物館。我認為發明比創新更難,因為發明是無中生有,而創新卻不見得是無中生有,只是加以創新而已。
此外,還有資料中心、教育中心、健身房、游泳池等等設施,是一個工程師的夢想園地,可以容納大約五千個工程師,每個人都有非常大的研究室。這是一個ㄇ字型的房子,中庭有四千坪,可以辦很多藝術活動,還有一個玻璃屋頂,讓雨不能下來。
我準備在這裡養老,到時我可能不是總裁啦,是當發明家,這是我從小的心願,愛迪生的故事總是讓我很感動。
研究中心將把廣達拉到一個有創意、有價值的地方。我非常敬佩Sony、英特爾等那些很有創意的公司。我一生就喜歡發明、創意,不然光是製造的話,你做、別人也做,沒什麼意思。人生既然要有貢獻,就要有些不同的貢獻,也就是「沒有我就沒有這個東西」。如果沒有我,別人做得更好,那不就白活了。
台灣未來應該怎麼做呢?工業革命、資訊革命,網路革命,到最後就是智慧革命。我講的革命不是政治議題,而是在經濟方面、科技方面的革命。以後的演進都要靠智慧,所以台灣要好好努力。以前我們做的是整合、改善的工作,接下來我們要做發明的工作。
我常有這樣的感慨:時勢造英雄容易,英雄創時勢很難。所以因為英特爾造了這麼好的時勢,創造了很多英雄人物,像施崇棠、施振榮、郭台銘。但我希望這些英雄好好創造新的時代,尋找要怎麼走下去,台灣有這麼多英雄,該想出怎麼創出新時勢、新時代,這比股票誰高誰低來得重要。
現場提問
Q:剛剛你提到G=ME2,我想請教,從行動通訊所選的優勢裡頭,如何延伸到企業及娛樂方面的解決方案?
A:技術是要開發的,開發要靠人,人則要靠心。所以我們應該先把公司的文化定位好,只要公司很有創新能力、有創新的組織,就能成功。
Q:當年你在三愛電子裡面,最受用的是哪一個部分,日後有什麼東西應用在廣達身上?你如何在技術與藝術上取得平衡?
A:我想就是給每一個人一個希望、足夠的訓練、很好的獎勵。給他希望、訓練、機會、獎勵,這是很重要的。
人有四種:一種是不會做也不想做的,這沒有救了,請他去掃廁所;一種是不會做但是很想做的,這要好好訓練;一種是會做也很想做的,要給他不同的位置;一個是很會做但不想做的,還是可以訓練。要懂得人性的問題,才能做出最適當的管理。
我想文化是永遠的事業,科技只是過程而已,蒸氣火車在當時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現在則只是一個很好的藝術品。不要把科技駕馭在文化之上,不要把金錢放在精神上面,不要把本性、善性放在自己的私心上面,就會活得更快樂。凡事要看開一點,不要太過緊張。
Q:你對台灣未來所抱有的夢想是什麼?
A:現在年輕人有很多問號在那裡。你們真的是比我們以前苦太多,儘管你們現在有冷氣、有汽車、有存款、不愁吃、不愁穿;我們那個時代雖然擔心沒有飯吃、也買不起名牌衣服,不過我們當時非常有希望、很有信心、很有志氣,非常能夠吃苦。
現在的年輕人很可憐,不知道自己要怎麼定位,想要很快發財,但總覺得很難;要你們吃苦好像也覺得不是那麼必要,但我們當年創業的時候很辛苦,在一個沒有冷氣的廠房,沒有任何模具可供使用,在很陽春的狀況下創業。跟別人買東西,因為不懂,也被欺侮,賣給我們舊東西。我們是這樣苦過來的,能到今天這樣的地步,自己也覺得很不錯。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去工作領到幾萬塊錢的薪水,溫世仁跟我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頓最好的西餐,一胖一瘦就這樣吃起來,很滿足。想起來,就是一種沒辦法形容的幸福感。
我覺得吃過苦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流過汗,碰過生死交關的兵才是好兵,現在的人卻多半沒有吃苦。我去MIT(麻省理工學院)參觀,對方說今年電機系的學生沒有台灣的,都是中國大陸來的,這不奇怪,因為台灣人不肯吃苦。
國家的未來在年輕人的手裡,不是在我們這些老兵身上。但年輕人要怎麼做呢?
現在的「三票主義」很麻煩,就是大家都在追求選票、股票與鈔票。我們當時只要一票,就是飯票,比較實際一點,為了飯票每天都打破頭。但拿這些東西跟年輕人講,他們是聽不懂的。
Q:我想在座每一位對台灣的經濟都很關心,你能不能夠很恰如其分地講一下我們現在真的在下降之中的競爭力,站在一個企業家的立場,在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政府也好、民間也好、企業也好,才有機會讓我們大家能夠凝聚起來,共同把台灣的經濟往上提升?
A:我想競爭力是從一個國家的政治安定、社會安定、經濟安定,到整個大環境的問題。政府跟政治團體一定要把經濟放在第一位,才有辦法經濟提升。而且不只是要有計畫,要有行動,還要有成果。不能只有口號、沒有計畫;或是只有計畫、沒有成果,成果是一定要出來的。
以後的經濟很不容易做好,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中心的,但製造業基本上是過度供給,半導體、TFT(薄膜電晶體)、組裝等製造業都過度投資、過度供給,怎麼辦呢?一定要把經濟放在第一位、政治放在第二位才可以把經濟提升。往後不是經濟很繁榮的狀況,在低迷的時候,一定要把經濟放在第一位,才能夠做得好。過去我們的政治是不夠民主,但經濟總是擺在第一位的。現在這個新時代怎麼辦?我們要有所抉擇。
整個大環境來說,競爭力是相對的。如果把經濟邊陲化,不跟主體有連通,將會做出背離主體的決定。一個國家、一個企業,能夠用合作代替對抗,用寬恕代替仇恨,才有辦法Win-Win(雙贏)。很多事情都因為泛政治化,所以仇恨就愈加深,合作機會愈減少,以經濟觀念來看是錯的。經濟是公平競爭,這是對的,但要成功一定要合作,只有合作才會繁榮;競爭也不是對抗,把對抗的心情放下來,把合作的意願落實,才會有希望。
中國大陸愈來愈繁榮,我每次去大陸,心情很複雜,我們的競爭力在哪裡?不僅他們的年輕人說要為國家奉獻,我遇到一個跟我同年齡的,他說我很幸運能夠讀大學,還能創業。他碰到文化大革命,沒有讀到大學,但他還是要報效國家,決定為國家做很多事。碰到一些四十歲、從美國留學回來的人,他們認為中國落後別人太多,要回來好好為國家做點事情,而不是選擇留在美國。這種愛國家、愛社會、愛每一個人的心情,台灣能不能再找回來?我認為這才是我們國家往上提升的關鍵點。
也許太過八股、太過理論、太過不食人間煙火,但我認為這些是基礎,沒有什麼東西能取代。孔子的理論有很多是寬恕、容忍、包涵,我們公司裡面都是這樣做,所以公司裡面很少罵人,媒體說我是「柔性管理」,因為我做不出「剛性管理」。中國人的市場和優勢很快會顯現出來,是由我們自己去分享,自己去決定的。(陳春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