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華人創投新貴竄出頭

張德齡
user

張德齡

2002-12-01

瀏覽數 25,650+

華人創投新貴竄出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2 / 12月號雜誌 第198期遠見雜誌

徐牧均——漢鼎亞太創投

11月9日晚上舊金山柏拉奧圖的一家中國餐廳,聚集矽谷灣區政商名流,其中包括第一位華人聯邦眾議員David Wu(吳振偉)。這是亞裔美國人社區團體主辦2002年秋季獎學金晚宴,每年這個社團送亞裔美國中學生去華府做國會研習生。主辦人之一徐牧均忙著招呼貴賓。由於家庭關係,他與許多美國政商名流有頻繁的接觸機會,也積極參與亞裔社團活動。徐牧均的父親大家不陌生,就是漢鼎創投負責人徐大麟,他的外公沈劍虹,曾擔任新聞局長,也曾是駐美大使。

哥倫比亞法律系畢業後,徐牧均加入Simpson Thacher & Bartlett負責證券及公司合併的法律事務。去年10月才從新浪網轉換跑道,進入父親的創投公司。他從小就對創投很有興趣,但也很喜歡國際政治、公共事務及國際關係,尤其熱中於辯論,因此選擇念法律。他認為,創投不只需要商業背景的人才,同時也需要法律專業,尤其是投資公司後期投資(late stage investment),而漢鼎就是集中在後期投資。

徐牧均是道地ABC(America Born Chinese,在美國出生的華人),但中文說得很不錯,採訪過程中他交錯使用中、英文。漢鼎的投資以亞洲為主,徐牧均現在三分之一的時間在亞洲,包括日本、台灣、香港及中國大陸。創投工作就像空中飛人,週六晚上才參加在灣區亞裔的社區活動,第二天即飛往香港,之後前往日本和父親會面。

進入創投業和以前的工作有什麼不同?徐牧均認為,以前做合併案雖然也很有趣,但不覺得在整個案子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現在做創投,等於是主導地位,對投資的公司也有歸屬感,就好像自己的公司。

做為創投家,最讓徐牧均興奮的是有機會能參與美國及亞洲跨國性投資,而且可以接觸不同產業。他表示雖然在矽谷大部分還是投資高科技公司,但在亞洲漢鼎亞太也投資證券、媒體、網路等其他產業。例如,在日本投資MTV;在北京、天津投資星巴克咖啡;在韓國投資的「Good Morning」證券公司,最近也賣給另一家財務公司。

問及在父親公司工作是否有壓力?他笑著回答,很多人對他都有「期望」。受父親的影響,他很早就知道自己要進入創投這一行;在外面工作時,便有計畫地學習公司如何籌款與併購。他也認為創投是個理想的工作,尤其身為華裔美國人,他覺得自己更有責任成為美國及亞洲的橋樑。

曾之杰——華登國際創投

星期天一大早,矽谷最大的會議中心聖塔克拉拉會議中心擠滿了人,中國硅谷工程師協會主辦一場高科技人才座談會,邀請中國大陸廠商舉辦說明會,其中不乏矽谷創投家、創業家及工程師,代表華登國際創投的曾之杰也應邀其中。他非常看好中國大陸市場,並鼓勵海外華人回去創業。他舉出實際數字說,「留美『海歸派』所創的公司獲利率是一般中國當地公司的四倍。」

曾之杰去年才加入華登國際創投,同時也是最年輕的副總裁,主要負責中國投資。一年多前,他剛結束史丹佛的課業,即將回到中國之際,接到總裁陳立武的工作聘書(offer letter),於是決定留在美國發展。

剛滿三十四歲的曾之杰,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看起來溫文儒雅,很有書卷氣息。其實他來自銀行世家,父親曾培炎是現任中國國家計委主任,祖父則是位銀行家,解放前在浙江第一銀行。

原想赴美念經濟博士的他,受到史丹佛大學亞太研究中心教授劉遵義指點,進入史丹佛Sloan fellowship(史隆研究生獎學金)。曾在香港中信泰富及日本工作多年,曾之杰加入創投業的時間並不長。不過,雖然在創投業年資不長,他已參與許多重大投資,包括在中國的半導體投資,及一項即將在今年聖誕節前公布、應該是中國今年最大的電訊投資案。他說,「許多創投做了好幾年都還沒碰過這麼大的案子,我很幸運在進入創投不久,就可以接這麼大的案子。」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年紀輕輕的他身兼數職,今年5月剛選上用友軟件公司(中國最大的軟體公司)的獨立董事。他覺得獨立董事其實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他願意去做,是因為他有很深的社會責任感。

曾之杰認為創投業充滿創意,但他覺得矽谷比較技術導向,而他不是技術出身,所以需要花更多時間多學多問。他覺得創投就是整合資源,創投家需要認識很多人,因此他也積極參與矽谷各種社團舉辦的活動及座談會。

也許是身分的關係,曾之杰覺得他在中國,有很多眼睛在後面看著他。他認為矽谷的文化很好,不會在乎身家背景,只在乎實力,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對於未來的目標,他將自己定位在專業投資者角色,同時也希望未來能有機會改善及建造大中華圈的投資環境。

王健——中經合創投

1989年某個午後,武漢下著傾盆大雨,王健冒雨騎著自行車,雖然全身濕透,他還是騎了兩個多小時。他急著去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來到武漢旅遊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Phil Feigelson。因為下雨,副院長取消所有行程,王健得到和他見面的機會,促成來美國的機緣。

今年4月甫加入中經合創投的王健,三十四歲,來自湖北武漢,是公司最年輕的副總裁,主要負責生命科學(Life Science)的投資。他之前所投資的Lexicon Genetics(基因組研究公司),在短短兩年內漲了十倍。他認為創投之所以有趣,在於立即的反應與報酬。當然,投資失敗也是立即反應,這也是創投家的挑戰。

擁有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博士學位,王健從小就想做科學家,後來進入創投這一行,是當初來美國時沒想到的。王健十六歲就進入武漢大學細胞生物學系,他自嘲個性比較急,想趕快把書念完,於是跳級。

十二年前王健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和行為學中心,到後來發現自己的研究離生活愈來愈遠。此外,他的博士指導教授——去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Eric Kandel,對他影響很大。Eric Kandel不但自己創辦兩家製藥公司,而且一家已上市。由於老師的啟發,他轉而念商,進入史丹佛大學攻讀企管碩士。

王健認為,他一路走來,要感謝生命中曾經幫助他的人。像當時他們有堂課是實際到創投公司提案,王健便有機會認識德爾菲創投(Delphi Ventures)的Debbie Yu。由於王健學的是生物科學,主動向她提出幫忙審查相關的案子。直到如今,王健還是很感謝Debbie給他機會,等於為他在創投業開了扇門。

創投的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王健認為如何訂定事情的優先順序很重要。此外,通常每一百個案子只會投一個,投案的比例只有1%,有時候為了顧全大局,創投必須拒絕別人,王健覺得拒絕也是種藝術。

對於年輕的創投家,王健很擔心會有自我膨脹的傾向。他表示,許多有經驗也曾經很成功的創業家,現在因為大環境的關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需要來求年輕的小伙子,很容易讓年輕人迷失了自己的位置。

未來,王健希望自己能成為中西的橋樑,尤其在生物科技領域上,能夠結合美國矽谷的優勢與中國大陸的資源。他表示,目前全球前二十大生物科學公司,有十八家已在中國大陸營運,未來中國大陸在此領域的發展很有潛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