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資深科學記者江才健歷經四年完成的《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最近由天下文化正式出版,值此社會價值混亂、學術醜聞頻傳之際,期待楊振寧先生一生堅持追求真理的精神,能為台灣民眾帶來新的思考與反省。
台灣的科學研究從無到有,一如經濟發展的過程,但隨著社會變遷,追逐功利似乎已取代了追求知識,例如奧林匹亞科學競賽,原本應是鼓勵年輕學子追求知識真善美的比賽,如今它不但被當成是升學保證班,年初更衍生出大學教授收受賄賂的醜陋情事。學術論文抄襲案件更時有聽聞,多到連報紙都不把它當成新聞處理。
有人說,那是因為缺乏足資學習的典範。其實,典範未曾消失,只是被遺忘。
吳大猷一生求真、求實
已故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的一生,猶如外界對他的尊喻「中國物理學之父」一般,是中國物理早期發展的縮影。在他九十三年的光輝生涯裡,對中國及台灣的科學發展貢獻極大,但他終其一生求真、求實的精神,卻更讓人津津樂道。
吳大猷曾經在高中時選修德文為第二外國語,當時的課本有一篇是「狼與綿羊」。時隔六十多年後,吳大猷有一天心血來潮,將此篇故事默寫出來,卻忘了故事的最後兩句,為此,他特地寫信到大陸給當年同讀高中的堂弟,並且附上親筆用德文老式花體字書寫的課文與他討論,經過數度書信往返,終於補齊。
吳大猷過世的前兩年(1998年),他還與學生李述忠合作,重新計算「湯姆斯——費米方程式」,得到完整而精確的解法。「湯姆斯——費米方程式」是原子物理裡的冷門領域,是一種計算原子內部靜電位能的微分方程式,即使是物理學家,也不見得經常用到。其實,吳大猷早在1933年就已找出並發表求得正確解的方法,但因為費米方程式是非線性方程式,很難解,當時沒有計算機,只好用手算,無法發表完整的數字。
筆者曾為此事訪談當時剛過完九十大壽的吳院長,在堆滿書籍文章與祝壽禮物的小房間裡,老先生很認真地找出兩疊論文,這兩疊論文研究的目標一樣,發表的時間相差六十五年。時隔一甲子以上,吳大猷一生做學問求真、求實的態度從未改變。
吳健雄代表各種第一
有「中國的居禮夫人」之稱的已故物理學家吳健雄,同樣也是許多人心中永遠的典範。
她代表了各種「第一」:首先以實驗支持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理論、普林斯頓大學百年來第一位獲頒榮譽博士的女性、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性會長、第一屆以色列「沃夫獎」得主(專為諾貝爾獎遺珠之憾而設立)、第一位獲頒美國國家科學院「康士托克獎」的女性等數不盡的榮譽。
但是烙印在許多人心中的,卻不只是這些榮譽,而是她追求真理的專注。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曾形容他對吳健雄的深刻印象——為了追求真相,不辭辛勞地追根究柢、不厭其煩地思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尤其是當她找出好方法解決其他專家都認為絕對無法做到的事時,那種充滿信心的表情,令人覺得人類社會充滿無限希望。
楊振寧堅持探索真理
楊振寧先生在1957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但他並沒有因為得獎而停下探索真理的腳步,仍然嘗試用數學瞭解規範場理論,包括「氫彈之父」泰勒在內的一些科學家,都認為楊振寧應該以「楊─密爾斯」規範場理論,再得一次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設立百年來,同一人得獎兩次以上者,少之又少,除了國際紅十字會拿過三次和平獎(1917年、1944年和1963年),個人得獎最多只有兩次,分別是居里夫人(1903年物理獎、1911年化學獎)、鮑林(1954年化學獎、1963年和平獎)、聖格(1958年及1980年化學獎)、巴丁(1956年及1972年物理獎)。能不能再得獎?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楊振寧看待科學研究的情懷,才是值得效法的部分,尤其是加入了人文的元素。
筆者因為工作之便,曾在美國及兩岸三地聽過多場楊振寧先生的精闢演說,其中又以「物理之美」的內容最令人印象深刻。他以「物理結構是造物者的詩篇」形容,認為物理方程式和詩一樣,用最濃縮的語言,描述所有自然界的現象,而且隨時孕育新生的意義。
楊振寧指出,物理學發展不外於實驗、唯象理論、理論架構和數學四個過程,不同的物理學家會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靈感泉源,例如,同為二十世紀偉大物理學家的狄拉克與海森堡,後者遵循傳統的實驗、唯象結構等步驟,前者的靈感卻來自對數學直覺的欣賞和獨創的能力。
對於提出「反粒子理論」創見的狄拉克,楊振寧特別借用唐代高適的詩句「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以「性靈」形容狄拉克直指奧祕的靈感,並形容其理論簡單卻具邏輯性,一如「秋水文章不染塵」。
堅持探索真理的故事,總是打動人心。今年初,描寫諾貝爾獎得主約翰‧納許生平的電影「美麗境界」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外界大多將該片的重點放在納許夫婦對抗精神分裂症的動人故事,其實,這部電影還傳達了另一個美麗境界——追求知識的不懈精神。
納許終生追求知識真理的過程,除了反映在圖書館玻璃窗上演算的鏡頭以外,更是凸顯在他一再對其同僚強調「原創性」的重要性。原創性也是他以僅有二十多頁的賽局理論,卻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要原因,而這似乎正是國內學術與教育界需要自我提升的目標。
「典型在夙昔」,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追求知識美麗境界的典範,楊振寧先生等人的傳記,應該比其他八卦傳奇,得到更多社會與媒體的尊重。(本文作者為資深科學記者)(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