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慕夏精心雕琢唯美

林政忠
user

林政忠

2002-11-01

瀏覽數 20,900+

慕夏精心雕琢唯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2 / 11月號雜誌 第197期遠見雜誌

午後微雨的台北城有種灰濛濛的蒼茫意境,現代人總是容易被喧囂塵世干擾。走進國立歷史博物館古意盎然的迴廊,伴著飄然的雨絲,讓人有種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感覺,藝術彷彿就是這種感覺。

歷史重演未必是種遺憾,可能也是個難得邂逅的美麗。試著尋覓歷史遺留的浮光掠影,彷彿一場美麗的時光之旅,引領我們重新進入慕夏的藝術世界。

「慕夏是動盪時代中新藝術的象徵,」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下了一個歷史的註腳。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在捷克誕生的慕夏正經歷一個文化快速更迭、新觀念叢生的時代。藝術運動在此時變化頻繁,包括後印象主義、象徵主義、前拉菲爾派、新藝術、立體主義、野獸主義……。但是就如同陽光照耀下的布拉格總是金黃耀眼般,慕夏作品的光彩奪目,總是深深地吸引世人的目光。

慕夏的發跡除了自我天賦、也是命中註定的,1894年的聖誕夜改變了慕夏的一生。法國當時著名的悲劇女演員貝恩哈德(Bernhardt)即將在隔年元旦演出新劇「齊士蒙大」(Gismonda),急需繪製海報(圖一)。在當時所有人都已休假的情況下,慕夏決定挺身而出、臨危受命。

開創海報設計新風格

慕夏所繪製的「齊士蒙大」開創出海報設計的新風格。根據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副教授蔡綺的研究,慕夏首先將海報的比例改為長條型,同時採用中古世紀拜占庭馬賽克鑲嵌畫的效果當作海報的背景;並以信徒手持棕櫚葉迎接耶穌為構想,讓棕櫚葉成為海報中女主角手中的飾物,意象莊嚴又不失溫婉。

由於製作時間不到一週,使得局部的背景裝飾圖紋來不及完成。沒想到意外的留白,反倒成為海報的特色,開創販售海報的首例,使得海報設計也具有商品價值。慕夏此後所設計的舞台服飾、舞台首飾、王冠、髮式、胸針、寶飾……,很快都在巴黎造成流行,使得裝置藝術立即廣為當時上流時髦婦女們的喜愛。

慕夏除了劇展海報之外,也為食品、酒類、香菸、腳踏車、汽車等各類商品做宣傳海報(圖二)。此外尚有大量主題鮮明的裝飾用版畫,如四季(The Seasons)、寶石(The Precious)、花卉(The Flowers)、藝術(The Arts)……。這些作品有時會被印製成明信片,或印製在不同材質的布或紙上,供給愛好者收藏,使得廣告設計可以與日常生活結合。

慕夏展現強烈的個人特徵

1895年之後的十年間,「慕夏風格」(Le Style Mucha)成為一股狂熱。慕夏風格顯現出強烈的個人特徵,他幾乎捨棄直線描繪,而大量運用以植物紋路為主的曲線設計,並以流暢的線條勾勒女性。

「這些女性時而帶著夢幻般戲劇性的裝扮,時而是配戴東方風情首飾的偶像,時而是雍容華貴、成熟嫵媚的香檳女郎,時而是象徵四季與鮮花的性感女神,時而又是象徵多愁善感不食人間煙火的繆思女神,」蔡綺細膩地描述著。

慕夏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唯美主義者。他總是過度地裝飾、或以清純少女來填滿畫面,並多以圓形或半圓形象徵曙光般圍繞在女性的臉部周圍,透過作品的上半部吸引觀眾目光。慕夏尤其喜歡細緻的顏色變化,透過明亮的赭色、灰綠色,使背景充滿微妙的氣息。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慕夏追求唯美的創作態度,無論人物造型、裝飾紋樣、字體都具有高度的藝術性與一致性。他的作品反映出中歐豐厚的人文涵養,大膽地融入異國情調,如拜占庭式、洛可可風格、猶太式及捷克民族的藝術、日本式圖案、阿拉伯紋飾……,特別表現在海報、書籍與雜誌插畫、屏風及飾板、彩繪玻璃窗、書本設計、珠寶、室內裝潢、劇場布景及服飾、雕塑及建築等等,形成典型的「慕夏風格」,亦成為新藝術平面設計的最高典範。

藝術與觀眾零距離

慕夏作品的精神通常在於藝術,不在於商品。例如,他的代表作「黃道十二宮」(Zodiac,頁278圖三)至少有九個版本,其中還有一件是沒有文字的裝飾畫,讓人幾乎感受不到是月曆商品的形式。這張海報後來發展成「拜占庭風頭像」(Tetes Byzantine)系列,其臉部與該系列中的「金髮女子」幾乎都是純裝飾的美女圖。這些情形都違反商業設計的原則,因為插圖比主要商品吸引目光。但也因為如此幾乎沒有銅臭味的廣告作品,才成為人們廣為收藏的對象。

「愛他、又怕他!」是黃光男主辦這次特展的心聲。

「愛」在於慕夏的美感;即使已經有十萬人次的參訪,還是「怕」沒辦法讓更多的人感受這份美麗。誠如慕夏的精神,即在於透過與生活化的結合,將藝術推廣至普羅大眾,並藉以提升人們藝術的素養。

藝術當為大眾而創作,與觀眾之間也應該是沒有距離,而能夠雅俗共賞,並善盡美化一般消費品與實用物品之責。雖然新藝術的風潮已經消褪,但它的影響在日常生活周遭依然俯拾即是。

什麼是新藝術?

新藝術(Art Nouveau)起源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是一種全球化的藝術運動,但又是具有個別化的藝術形式。換句話說,新藝術是一種具有在地性風格的全球化藝術運動。

當時社會急速變革,不斷在政治、文化上衝擊出新的觀念與生活模式。英國在1851年萬國博覽會水晶宮的出現,工藝美術的發軔遂成為新藝術的動力源頭。1900年法國博覽會呈現的則是具有地域風格的新藝術風潮,著名的艾菲爾鐵塔即為一例。

新藝術領域的代表者,除了繪畫界的慕夏之外,還有設計師姬瑪赫、建築師奧圖華格納。新藝術強調悠揚旋展的曲線,萃取自然中花草藤蔓的樣式,以重複綿密的構圖,架構出具有催眠性質的裝飾風格。在歐洲各地因不同地方色彩融入,而有不同的名稱出現,是一種與後現代相當擬仿的藝術風格。

新藝術的裝飾內涵影響所及,在於歐美藝術的共通基礎及共享的造型特徵,包括建築、室內設計、家具、首飾、服飾、繪畫、雕塑、平面設計、書籍插畫、工業產品……,是一種以形式主義主導的工藝設計運動,重新引發對傳統手工藝的重視與熱情。

資料來源:國立歷史博物館 整理:林政忠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