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林凱信為重症小孩創生機

魏棻卿
user

魏棻卿

2002-11-01

瀏覽數 24,600+

林凱信為重症小孩創生機
 

本文出自 2002 / 11月號雜誌 第197期遠見雜誌

10月7日,總統千金陳幸妤順利地產下一子,阿扁總統的長外孫趙翊安的臍帶血即被交由生寶臍帶血公司冷凍保存。關於臍帶血是否能夠幫助第一夫人吳淑珍重新站起來的議題,再度受到關注。到底吳淑珍能不能藉由臍帶血幹細胞進行神經再生而重新站起來?「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凱信說。

幹細胞培養神經細胞、肝臟細胞、心臟細胞等技術,尚在動物實驗階段。林凱信指出,複製的神經細胞植入後能不能長?長了有沒有功能?都還有待克服,「在五年、十年內很難有結果。」

目前國內外運用臍帶血還停留在取代骨髓移植的階段。林凱信則是國內首位利用臍帶血幹細胞取代骨髓移植的正宗大師。

什麼是臍帶血?臍帶血就是嬰兒與母親之間的連結血管,內含幹細胞,是製造血液以及免疫系統的來源。

台大醫院的臍帶血移植已有六例,四例親屬間移植,兩例非親屬間移植。

國內首例臍帶血移植是在1995年,一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男童接受妹妹的臍帶血移植;首例非親屬間移植則是在1999年,患有第二型黏多醣症的男童,經歷了兩次手術後也植入成功。

雖然手術之後,前者在半年後因白血病復發感染而死亡;後者在移植化療時,因腦部嚴重出血而導致視覺和聽覺等障礙。但無可否認地,林凱信的確為國內臍帶血移植技術締造了新紀錄。

小兒科怪病引發熱情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臍帶血移植和骨髓移植的技術相同,只是材料不一樣。林凱信不僅是國內首位從事臍帶血移植的醫師,早期也是他率先投入骨髓移植領域。

五十二歲的林凱信,平日讀期刊資料、發表論文、參與研究、看病人,多管齊下。他已在國內外期刊發表過上百篇論文,假日最大的消遣就是騎著單車從住家附近的河濱公園沿著自行車道騎到淡水附近欣賞夕陽西下,或吆喝三五好友去爬尚未征服的山頭。「這讓我可以接觸和經歷很多新的事物,」他說。

喜歡探索新事物的個性,讓常在台大醫院小兒科接觸到難處理怪病的林凱信,激起想要研究治療怪病的熱情。「小孩子有病來,我們希望能把他治好,讓他高高興興回家,」林凱信說。

但有鑑於台灣一些疾病無法用傳統方式治療,林凱信在1982年到美國學了一年的骨髓移植技術,1984年開始進行骨髓移植;爾後在1990年時,為了突破造血幹細胞的來源限制,林凱信又到美國印第安那州學了兩個星期的臍帶血儲存和冷凍技術,並於1995年開始進行臍帶血移植。

不過,臍帶血幹細胞的數量較少,對於三十公斤以上的患者而言並不夠,會拉長恢復期、提高感染機率。所以林凱信仍以骨髓移植為優先,「找不到與患者媒合的骨髓,我們才會去找臍帶血,」林凱信說。

據估計,現在全球臍帶血移植的病患,有三分之二是三十公斤以下的病人,治療對象仍非常侷限。

若能將臍帶血幹細胞的數量提高,就能為更多重症病人開創生機。秉持著這樣的信念,林凱信研究團隊(包含醫學院學生、院內醫師,以及前來受訓的屏東基督教醫院醫師)目前正投入臍帶血幹細胞體外繁殖的研究。

體外繁殖技術難以突破,但林凱信依舊堅持。因為,「將以前治不好的重症病人治療好,是支撐我一直走下去的力量,」林凱信堅定地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