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大型企業,成為一個所謂的「快樂多職人」,已經許多年了。對這樣沒有頭銜、講不出具體身分的工作,我一直樂在其中。但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令我感到十分驚訝,對自己「快樂多職人」的生涯發展,有了深度的反省。
我發現自以為是的工作方式,在這個工商業發達的環境有其隱含的問題,或者它是一個未來的趨勢,但整個社會還沒有來得及做好準備,去迎接這個趨勢。
有件事還真的有點糗──申請信用卡,遭到發卡銀行斷然拒絕。這是一家很有名望的銀行,過去有幾年它還曾經是我的工作室的重要客戶之一。那天,我在報上看到他們發行新卡的廣告,很吸引我,於是親自填好表格,當下寄出。沒想到不花幾天的功夫,「很有效率」地收到他們的退件通知信函。
個人工作者的財富和信用來自他的潛能,但很不容易被驗證
從不曾有過銀行信用問題的我,百般不解,怎麼會被退件呢?打電話去詢問,小姐很客氣地說,「退件原因可能有很多,電腦上沒有註記,我們不方便向您說明。」
在這個信用卡行銷百家爭鳴的市場,他們退件的決策並沒有激怒我,反而令我對他們堅持不「濫竽充數」的審查標準感到佩服。
不久,他們又發行了「透明卡」,我又百折不撓地親自填好表格,並很認真地委託一位推廣信用卡的業務同仁協助申請。結果,還是不能順利通過。但是,這一次有了確定的退件原因,他們對我所檢附的財務證明感到不放心。即使,那是進出金額不小的一本銀行存摺,存款數字足夠在郊區買棟小套房。銀行行員還是很具體地拒絕,並通知我,必須有「固定薪資收入」的證明、或「每天都會去上班」的公司名片,否則恕難發卡。
後來我才知道,我這個自以為是的「快樂多職人」,在銀行眼裡,根本一無是處。就算是一個剛出社會的職場新鮮人,一個月薪水新台幣25000元,乖乖吃他「朝九晚五」的頭路,銀行信用的價值都會比我強得多。
提供顧問服務的客戶很幫忙地想辦法幫我補齊所有資料,才順利申請到該家銀行的「透明卡」,讓我有機會學習廣告那樣對著陽光,看看這張「得來不易」的信用卡。
這個經驗,讓我反省了很多事情:
一、很多身在企業界的上班族,都向我表示他們真的很嚮往「自由工作者」的幸福。但是,他們可曾想到「自由工作者」不受社會制度保障的風險性?
二、一旦這些嚮往「自由工作者」的上班族離開企業組織之後,真的能夠獲得自由嗎?還是,被孤單的恐懼淹沒?
三、幾年前風行一時的「SOHO」族,常在媒體上展示成功經驗、現身說法的人,現在到哪裡去了?
四、企業組織真的已經做好準備,迎接「自由工作者」的時代嗎?
「快樂多職人」可以依照個人意願安排工作及生活方式的人生
在思考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正好讀到一本天下文化出版的書《大象與跳蚤:預見組織與個人的未來》,作者是英國當代思想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他用「大象」來比喻企業組織、用「跳蚤」形容獨立自主的工作生活。他在書中提出的很多見解,正好和我這些年來的工作經驗,不謀而合,於心有戚戚焉。
早年服務於殼牌石油的韓第,在四十九歲生日的六天之後失業,自主性地選擇離開「完全組織」型的企業(係指福利非常完善的公司),成為我個人志向中的「快樂多職人」。韓第將這種工作方式稱之為「工作組合」,可以依照個人意願安排工作及生活方式的人生。
從經驗上說起來,我比韓第開悟時間早了幾年,還不到三十五歲就看清組織和我之間的關係,放棄微軟(Microsoft)公司一筆為數可觀的「股票選擇權」,開始「快樂多職人」的新生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比韓第聰明,或比他有先見之明;更多的意義,其實是我比他有「愚勇」,而這個「愚勇」有時來自年輕,有時源於對自己的認知,我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但是也還沒有後悔。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可能性是,我身處的世代比較成熟、或比較適合個人以獨立自主的方式,提供專業知識或單純勞務給企業組織。有幾個已經被證實的趨勢可以說明這個現象,例如:「組織變革」的理論,建議企業將組織扁平化;而經濟不景氣的因素,也讓企業積極「瘦身」;「企業併購」的風潮,使得「冗員」無棲身之所……,這些趨勢迫使企業寧願採取外包方式取得專業知識或單純勞務,也不願雇養固定薪資的同仁提供服務。
「個人意識」的抬頭,讓「跳蚤」有機會發揮專長
另一方面,「個人意識」的抬頭,讓沸揚已久的「活出自己」觀念,從口號變成行動。有能力、敢冒險的上班族,勇於離開「鐵飯碗」的工作。即使是被動離開企業組織的失業人口,都比較有勇氣成為「名副其實」的跳蚤,離開寄居的大象身體,回頭來以更獨立自主的方式,將自己的智慧與專才貢獻給大象,換取報酬及成就。當然,網際網路的興起,也讓「跳蚤」有機會發揮專長,並與「大象」做有效的連結。
有了跳蚤,大象會活得更好!但就實情而言,跳蚤不一定全都是獨立自由的「個體戶」,新世紀的上班族,最需要鍛鍊的技能是身處在大象之中,依然擁有跳蚤般的意志及能力。甚至,自主性地從跳蚤升級為韓第所謂的「鍊金師」。最後,綜合他提出的意見,加上我個人的體驗,條列出這七項給上班族的「升級祕訣」:熱情、創新、學習、彈性、內省、推銷自己、愛人如己!
這些建議,還真的有點老生常談呢!但自古以來就是如此,成就人生所需的美德和能力,一直沒有太多改變,只需一再地提醒。(本文作者為行銷管理顧問暨專欄作家)(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