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No.1的無奈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2-10-01

瀏覽數 22,050+

台灣No.1的無奈
 

本文出自 2002 / 10月號雜誌 第196期遠見雜誌

英國是海權時代的日不落國,台灣卻是資訊產品的日不落國。但是最近五年來,台灣的資訊產業卻逐漸被低毛利所侵蝕,電腦製造業步入傳統化。

十九世紀的英國以強大海權,征服五湖四海,贏得日不落國的封號。但在地球另一端的台灣,卻也在1995年開始,以資訊產品搶攻全球市場,掃描器、鍵盤、光碟機、CRT(映像管)顯示器、筆記型電腦等資訊產業迅速登上世界第一的市占率(頁228表),成為「資訊日不落國」,使得在全球五大洲都可以看見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的資訊產品。

根據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統計,2001年掃描器(全球市占率90%)、主機板(86.3%)、CRT顯示器(50.9%)、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市占率58.6%)、筆記型電腦(55%)、CD-ROM(唯讀型光碟機,市占率41.7%)、xDSL(數位用戶迴路)數據機(51%)、鍵盤(2000年全球市占率67.1%)、滑鼠(54%)等產業躍居全球第一。

世界第一固然值得驕傲,但是第一的榮耀背後,卻是砍價搶訂單、毛利率驟降(掃描器、筆記型電腦毛利率低於10%)、缺乏關鍵技術(例如光碟機產業缺乏光學讀取頭技術)等經營危機。

「全世界最難做的就是電腦業,」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點出資訊業的經營困境。李焜耀分析,資訊產品的生命周期短、世代交替速度快,又要比產品創意,產品上市時程也要快,快速反應是在全球資訊市場生存的必要條件。

1997年開始,電腦周邊產業首先落難,「最近電腦周邊產業只能用『慘』來形容,」富達投信投資管理部基金經理賴葉臣指出,缺乏產品創新與殺價競爭將使電腦周邊產業走向「傳統產業化」,逐步侵蝕台灣電腦王國的地位。

以台灣掃描器產業由盛而衰為例。一位曾經在十多年前任職於掃描器大廠全友電腦、但現為某數位相機廠的副總經理回憶,十年前,掃描器曾經是高單價、高毛利的代名詞,新竹科學園區內的掃描器廠商全友、力捷與鴻友都是最賺錢的公司,每天加班生產掃描器,並運往全球各地,掃描器成為當時的最熱門產品。

1997年開始,許多掃描器業者在產品邁入成熟期、削價流血競爭的慘烈戰況下,相繼陷入營運嚴重虧損,掃描器產業的股價也被打入低於10元的雞蛋水餃股。「掃描器已經從主流產品變成贈品,」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光電產業研究組產業顧問兼組長趙建宏感嘆地說。

台灣最老的掃描器廠全友電腦,也禁不起從1998年開始的連續四年虧損,沉重地在今年6月24日股東會通過減資新台幣24.8億元,以降低掃描器本業的虧損程度;緊接而來的是另一家掃描器大廠力捷在6月30日也宣布減資30.08億元。

市占率上揚但獲利率走低

到底台灣的資訊業產生了怎樣的質變?難道世界第一資訊產業的下一步發展,就是會走向低毛利嗎?

宏?大中華營運總部總經理林顯郎分析,過去台商都把PC(個人電腦)當成高獲利的高科技產業,全部廠商都往這一塊市場大餅衝刺,在大量生產的帶動下,個人電腦價格與利潤立刻嚴重壓縮。

微利風暴也由周邊產品橫掃到個人電腦。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指出,1990年以前宏?可以憑藉著發揮創新能力,在競爭激烈的個人電腦領域獲利,但在1990年之後,個人電腦的發展已經趨向同質性高、沒有差異化。「廠商只能靠著營運能力來競爭,產品同質性提高,市場價值下降,」施振榮表示。

往往市場占有率愈高的產業,產品的獲利能力卻相反地逐步縮水,這也是台灣科技代工業勇奪代工產業第一背後的無奈。

筆記型電腦就是一個全球市占率愈高、毛利愈低的明顯例子。中信證券研究部研究員周宏茂觀察,由於台灣筆記型電腦廠商互相以更低的價錢搶單,再加上戴爾、惠普等大廠的積極壓低代工價格,筆記型電腦產業的平均毛利率從過去20%,直線下滑到目前的低於10%毛利,而且還有持續破底的空間。

根據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統計,2001年台灣筆記型電腦總出貨量高達一千四百一十六萬台,奪下55%全球市占率,預估2002年筆記型電腦將突破一千七百萬台的總出貨量。雖然筆記型電腦的總出貨量屢創新高,但賴葉臣憂心地指出,「超過五成市占率與毛利10%以下時,就是廠商必須求生存的轉折點。」

微利時代的野火迅速延燒到主機板產業。甚至於連過去堅持自有品牌的主機板大廠華碩,也抵不過主流市場的低價化潮流,逐步從自有品牌的組裝(clone)市場,成立專攻低價主機板市場的華擎(Asrock),並提高代工的比重。

景順證券投信全球科技投資部基金經理蔡隆裕分析,就連華碩這樣體質好的公司,在面臨主機板毛利持續下滑的衝擊下,終究走向低價、代工的老路子。「客戶發現代工廠的毛利太高,一定會把利潤砍下來,」蔡隆裕說。

此外,光碟機產業也是另一個殺價競爭的血淋淋的實例,倍速(讀取、燒錄速度)競爭更使光碟機的跌價狀況雪上加霜,光碟機儼然成為「光『跌』機」。CD-ROM(唯讀型光碟機)的門市售價從新台幣數千元,跌落到900元的慘況。

台灣光碟機產業搶到世界第一的寶座,卻因為廠商彼此的削價競爭,棄守了產品毛利的防線;就連2002年初的當紅炸子雞CD-RW(可複寫型光碟機),也捱不過各家廠商的大量生產、削價競爭,甚至於連目前最高價的四十八倍速可複寫型光碟機代工價格竟然跌破48美元,「但是可複寫型光碟機的材料成本(不含軟體成本)卻要45美元,業者要怎麼活下去,」一位光碟機廠採購主管感嘆。

台灣電腦產業所要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在於,如何遏止只有重跌、沒有回升的產品毛利率。「最擔心的是台灣資訊廠商都只想著降低成本的同一條路,」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二、三所長龔明鑫分析,於是乎資訊業者艱困地降低成本、持續擴充生產線規模,企圖榨出已經所剩無幾的微薄毛利。

代工魔咒封住獲利口袋

台灣由於內需市場的規模過小,因而衍生出專業代工為主的淺碟型經濟模式。雖然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ODM(設計代工)的代工模式是台灣電子業營運的長期飯票,卻也是廠商獲利的毒藥。

國內資訊業者在經營自有品牌屢遭挫折之後,轉而專注於代工領域。全友電腦董事長許正勳指出,全友在十多年前以自有品牌主攻美國市場,但總是無法攻克,他曾經在美國大型量販店親眼目睹一個美國女人推著車走過來,經過Microtek(全友)的攤位,連看一眼都沒有,就直接拿了隔壁的惠普掃描器就走的難忘經驗。品牌的區域認同感像是一道魔鬼的封印,緊緊貼在台灣廠商的身上。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由於缺乏品牌通路行銷優勢,再加上國內的兩千三百萬人的內需市場不足以支撐起龐大的資訊產業,迫使國內廠商積極爭取國際代工訂單,形成「台灣製造,美國行銷」的代工生態。

「台灣沒有品牌經營的野心,卻讓國際大廠放心下單給台灣,」麥實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方國健(前戴爾電腦亞太地區國際採購處總經理)分析,台灣電子產業憑著優異的產品設計開發能力與完整的產業供應鏈,經營全球代工市場,避免掉自有品牌與專業代工的衝突。

代工的經營型態就像是劍的兩刃,一面是提供台灣業者的龐大營收獲利來源,但另一方面卻迫使台商逐步喪失產品價格制定與維持利潤的能力,必須面對與客戶在毛利與價格的長期拉鋸戰。「ODM是零和遊戲,有就很大,沒有就很慘,」力捷電腦副總經理譚仲民強調。

台灣電子業代工的宿命就是不斷地以低價搶奪市場,藉此擴大市場占有率。「有品牌可以掌握通路,沒有品牌的台商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掃描器業者虹光精密總經理盛少瀾表示。

代工的經營型態,也造成台商動輒以調降產品代工價格的割喉戰方式,以爭取國外訂單。

「台商的最大本事就是把價格打到爛,迫使其他競爭對手退出市場,」盛少瀾指出。只要哪裡是水草豐美的高利潤產品市場,立刻會吸引大批的台灣資訊廠商搶食這塊市場大餅,旋即進入流血競爭的階段,也使高獲利的榮景曇花一現;其中以個人電腦、掃描器與光碟機等產品的殺價競爭最為激烈。

經濟規模門檻,小廠難跨越

電腦製造業「傳統產業化」之後,造成大者恆大是未來發展趨勢。在鍵盤產業方面,經濟規模的生產是阻礙其他中小型競爭者跨入的門檻。

「群光、旭麗把鍵盤當成傳統製造業來經營,簡單地說就是拚產能,」建弘證券經理林明生表示,一線大廠擁有龐大的產能與強勢的零組件議價權力,迫使二線廠商逐漸退出資訊市場。

全球前三大滑鼠廠商昆盈科技董事長陳松永分析,在電腦周邊產品達到成熟階段時,將會形成寡占的局面,也保障大廠的利潤,例如目前昆盈所生產的滑鼠平均毛利高達25%。

陳松永指出,產業邁入成熟階段,除非市場萎縮,否則前面幾名廠商終究是贏家。「大者恆大」的經濟規模定律,也迫使許多小廠慘遭淘汰。台灣資訊業者經歷過激烈的廝殺後,昔日的旭青、詮腦等個人電腦廠商抵不過大廠的競爭優勢,紛紛敗下陣來。「最苦的日子已經過去,」林顯郎表示,目前的資訊產業的競爭態勢趨向於合理化,大廠還可以維持一定的利潤。

台灣欠缺關鍵技術與零組件自主權,讓台灣的高科技產業被別人掐著咽喉。過去台灣資訊產業輕忽技術研發與專利權的維護,卻也讓業者在邁向全球市場的時候嚐到苦頭,處處受到國際大廠的專利權牽制,嚴重影響到產業的發展,甚至於還要支付巨額的權利金。

以今年全球電腦周邊產業最紅的多功能事務機(結合影印、傳真、掃描、列印功能)為例,許多台商想搶攻這一塊高利潤的大餅,往往卡在專利權與缺乏相關影像處理技術,不得其門而入。全球第二大的多功能事務機代工廠旭麗電子總經理駱捷中分析,台灣生產多功能事務機的最大瓶頸在於,沒有噴墨頭與雷射光機的專利與設計技術,「台灣的印表機、多功能事務機是無『頭』產業,」駱捷中無奈地表示,不是台灣不能做這些關鍵零組件,而是這些零組件都有五大廠商(惠普、佳能、愛普生、利盟等五大印表機廠商)的專利。

台灣製造轉而成為台灣接單

大膽地前進大陸,是台灣電腦周邊廠商尋求企業第二春的契機。隨著眾多台商搶灘中國大陸,昔日Made in Taiwan的資訊產品逐漸演變成為「台灣設計、大陸製造」的Made by Taiwan營運模式。

在台灣逐漸失去競爭力的掃描器等電腦周邊產業,在製造成本與經營品牌通路的考量下,紛紛西進大陸。大陸已經是全球的電腦工廠,「你不能只是從外面看他,必須走近他,瞭解他,」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說。

但賴葉臣憂心,台灣逐漸外移的電子產業,紛紛到大陸發展,只是且戰且走、延後死亡的時間。「大陸取代台灣的製造角色指日可待,台灣不能只是老走代工的路子,」賴葉臣表示。

不可諱言,缺乏國際舞台的台灣資訊產品品牌有機會在大陸打響名號,建立品牌通路。

雖然大陸的龐大消費市場,提供了台商一個布建品牌通路的舞台,但是逐漸竄起的大陸資訊產業卻也是台灣業者的另一個潛在敵人。方國健分析,大陸如聯想、北大方正、清華紫光等資訊業者,利用內需市場與當地低廉的人工,積極培養設計製造能力,假以時日必定會是台灣資訊業的勁敵。

台灣資訊業者不應只是將大陸視為低成本的生產基地,更重要的是,應將大陸視為跨入世界舞台的跳板。台商應以研發產品為導向,「要避開大陸的長處(低廉的裝配成本),否則遭遇大陸廠商鐵死,」方國健強調。

「如何從代工價值,跳到產品價值,就是台灣資訊業轉型的關鍵,」盛少瀾指出,代工的價值就是管理、製造、生產效率的掌控,產品價值就是產品研發、行銷、服務的利潤。

「創新是價值的所在,」陳松永表示,未來台灣真正可以競爭在於研發、商品化的能力。

只要發揮創意與投入研發,連小小的滑鼠都可以創造高利潤。經營滑鼠、搖桿等電腦周邊產品的昆盈科技董事長陳松永表示,過去滑鼠大都侷限於電腦應用範圍,但昆盈在進入滑鼠市場第二年時,設計出兼具切割紙張功能的滑鼠墊(mouse pad),並且發明放在顯示器旁邊的「鼠窩」,將創意落實在滑鼠產品上,「居然滑鼠的出廠價提升到30多美元,並造成市場熱賣,」陳松永笑著說,最後其他的滑鼠競爭對手將相繼跟進,把滑鼠墊與鼠窩當成標準配備。

面對產品生命周期縮短、毛利嚴重被壓縮的狀況,台灣資訊產業必須厚植研發實力與強調產品創新,才能避免高科技產業走向「傳統產業化」,也是台灣這個資訊產品日不落國,持續保持戰鬥力的原動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