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除了搶快、耗費大量金錢,還得與不確定性賽跑。各大生技廠積極研發疫苗,就像握有一張獎金上億的彩券,但能否對中頭彩,只能各憑本事。
台灣自製的新冠疫苗拚上市,正在爭分奪秒。
「壓力超級大,」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深吸一口氣說。他是高端疫苗公司新冠疫苗第一、二期臨床試驗的執行總主持人,從2020年疫情初起時,就開始討論到設計疫苗,至今超過一年時間都處於高壓之中。
根據統計,在美國,一種疫苗從開始到最終完成,通常需要10年,而90%的疫苗沒有跑到終點。偏偏,疫情緊迫,根本等不了10年、必須搶快,又肩負國人重望,令謝思民拿出個人最強健的心理素質,沒日沒夜地忙著。受訪當天,他甚至連中飯都沒吃。
謝思民回想起去年新冠疫苗第一期臨床試驗的經過,45位受試者聽起來很少,卻已是做得人仰馬翻。2021年1月19日核准進入二期臨床,1月22日當天早上打下第一針,得做3700人,而且要在3月底前完成收案,難度更高。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