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無意中陷入「多元入學」議題的論戰,我發現這中間存在不少「誤解」。
論戰中,有不少人認為完全不考量學生背景,只看聯考分數的入學制度最為「公平」。甚至有人認為考慮學生其他條件的入學方法將不利於經濟能力薄弱的族群。這樣的論點,其實很值得商榷。
我們都知道長久以來,國內教育的城鄉差距一直存在。因此,不少學子在國中時代就離鄉背井,獨自寄宿大都市求學,為的就是準備聯考。而補習之所以成為國內學子的夢魘,也是為了準備聯考。不管是到他鄉求學或補習,都不是人人能做到的,所以,對於經濟能力薄弱的族群而言,制度的「不公平」老早就已存在,只是大家都習以為常罷了!
最近,更有人說,如果阿扁總統不是經過「聯考」,而是「多元入學」的話,他就無法考進台大法律系,也就不是今天中華民國的總統了!這樣的說法,更值得大家一齊來好好思考。
其實,我們可以想見,如果阿扁總統今天要進大學的話,他一定要有很好的學測分數、漂亮的成績單,校長也會很驕傲地把阿扁如何出類拔萃的事蹟活生生地在推薦函中呈現出來。阿扁自己更有機會在文章中描述他的家庭生活以及他在極其艱困的環境中,偷空念書的成長過程,正因為甄審的目的就是發現每個人的不同、發掘每個人的潛力,所以,我相信任何人去當甄審委員都會感受到他的聰明才智、毅力和韌性,自然很容易脫穎而出。面談的目的,就是要更進一步地,當面去印證這個人的真實性。
所以,我相信多元入學,不可能剝奪像阿扁一樣會念書的鄉下孩子進台大法律系的機會。如果台大有眼光,還可能讓在社會底層成長,沒機會念好書,卻很有正義感的孩子進入台大法律系。
做為一個醫學教育者,我認為選擇適合的學生進入醫學院的任務尤其重要。不少對醫學感興趣的人,不一定喜歡照顧病人,病人只不過是他做實驗的對象或賺錢的單位。事實上,醫療工作的原動力來自對人的關心,以及對生命的尊重。根據我三十多年的觀察,只有關心人的醫師才能為病人赴湯蹈火,幫病人做生死的決戰。病人的毛病,也許只要有執照的醫師就能處理。但往往只有在病人生死交關的時刻,那顆「心」才能呈現醫師的優劣。(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