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TFT-LCD要讓台灣精彩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2-08-01

瀏覽數 24,800+

TFT-LCD要讓台灣精彩
 

本文出自 2002 / 8月號雜誌 第194期遠見雜誌

若要談到2002年台灣股市最具爆發力的類股,非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為首的光電產業莫屬。

2002年,TFT-LCD產業揮別2001年的不景氣陰霾,迅速與日本、韓國形成三強鼎立的態勢。

台灣大舉進軍TFT-LCD產業的投資手筆之大、速度之快,令日本、韓國廠商瞠目結舌。從1999年第二季,華映的第一條第三代(玻璃基板尺寸550mm×670mm)投入量產後,開啟台灣TFT-LCD邁向全球前三大之路。

今年,台灣TFT-LCD產業坐二望一。在不到四年時間內,台灣以超過新台幣2000億元的資金打造十四座TFT-LCD廠,並積極建構第五代TFT-LCD生產線。

在台灣五大TFT-LCD廠產能全開的加速衝刺之下,2002年第一季台灣的大尺寸TFT-LCD面板出貨量擊敗韓國,躍升全球第一寶座。根據美國光電產業研究機構Display Search的統計,今年台灣的大型TFT-LCD面板出貨量較去年第四季成長18%,以38.5%的全球市占率,成為世界最大的大尺寸面板製造國。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IEK)統計,2001年台灣搶下全球26.1%大型TFT-LCD面板產量,2002年韓國、台灣及日本TFT-LCD的全球市占率,預測為37.3%、36%及26.7%(見頁224表一),台灣TFT-LCD業者僅落後韓國一個肩頭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台灣已經建立起上游零組件本土化供應的體系,」光電協進會資深分析師鄭德珪表示。

今年也是TFT-LCD產業大豐收的一年。隨著景氣翻揚,光電協進會預估,2002年TFT-LCD面板產值將大幅成長32%,總產值挑戰2330億元,「這只是面板總產值,還不包括上游零組件與下游監視器廠商的營收,」鄭德珪表示。光電協進會預估,2002年台灣光電產業將較去年大幅成長20%,從今年的總產值4056億元向上挑戰4888億元的關卡。

台灣TFT-LCD產業在短短的四年建立起來,迫使日本退出在量產方面的競爭。「台灣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同時集中火力,把市場拱大,」彩色濾光片廠展茂光電董事長余宗澤表示。台灣TFT-LCD大軍鐵蹄所到之處,水草肥美之地盡為台灣獨享。

TFT-LCD產業對台灣而言,極具戰略地位。

奇美電子副總經理許庭禎分析,由於TFT-LCD材料成本占總製造成本超過六成,而半導體製造業的成本架構中最重要的是接近八成的設備折舊,「台灣在半導體設備產業不強,但TFT-LCD卻可以在台灣建立起自主的材料供應體系」,透過建立上游的彩色濾光片、偏光板、背光模組及LCD(液晶顯示器)驅動/控制IC(積體電路)等上游關鍵零組件供應鏈,台灣進一步可以掌握材料成本,與日韓一爭長短。

2002年台灣TFT-LCD產業要追上韓國,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上游零組件供應的本土化速度加快。

上游零組件本土化

2001年TFT-LCD面板價格崩跌,迫使國內TFT-LCD面板廠在降低成本的壓力下,持續擴大對國產零組件採購比例,也帶動上游零組件產業蓬勃發展,逐步拉升TFT-LCD材料本土化供應體系。

TFT-LCD面板廠產能滿載,上游彩色濾光片、偏光板等零組件供給面吃緊。甚至於偏光板大廠力特光電在今年農曆年期間,生產線加班趕工,以支應超過30%的偏光板供需缺口,「從去年底開始,每天都被客戶(面板廠)追著跑,」國內超過五成市占率的偏光板廠商力特光電總經理賴大王笑著說。

在成本的壓力下,TFT-LCD面板廠勢必在今年大幅提升本土零組件採購比例。展茂光電總經理周國輝指出,2001年國內面板廠積極尋求cost down(降低成本)途徑,不斷提升關鍵零組件在台灣採購的比重,推動TFT-LCD上游零組件材料業在台灣生根。

以TFT-LCD成本架構分析,材料採購成本占總成本六成以上。其中,彩色濾光片占16%、偏光板占7.5%、背光模組占12%、驅動IC占10%。根據Display Search調查,國內採購之原材料與進口成本相較,平均具有10%~20%的成本競爭力,因此提高原材料內購比率將是面板廠商致力降低成本下勢必採行的策略。「除玻璃基板必須外購外,其餘的TFT-LCD材料都可以逐漸由國內供應,」許庭禎說。

目前除了國產背光模組可支應超過七成台灣TFT-LCD廠的需求量以外,彩色濾光片、偏光板及驅動IC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根據工研院IEK統計,背光模組在國內中強光電、瑞儀、輔祥、科橋等廠商產能支援下,具有70%以上的內購比率外;在偏光板、驅動IC等材料上內購比率30%~50%,而占材料成本比重最大的彩色濾光片自給率僅24%。

目前彩色濾光片自給率偏低,「但彩色濾光片應該是100%本土化產業,」和鑫光電副總經理張文毅強調。

為應付面板廠商需求,國內彩色濾光片廠商莫不盡全力進行擴產。和鑫光電第四代生產線(玻璃基板730mm×920mm)預計今年10月即可量產,再加上劍度、展茂、台灣凸板的新產能挹注下,國產彩色濾光片產能增加幅度在一倍以上。工研院IEK預估,今年第三季國產彩色濾光片自給率可拉升到50%。

2002年將是台灣TFT-LCD上游零組件產業本土化的關鍵年。根據各材料廠商的量產進度分析,可以發現國內TFT-LCD產業上游產能將在2002年密集開出,例如玻璃基板的台灣康寧、台灣板保等均已開始量產。在背光模組方面,以目前較具規模的前五大廠商總產能每月一百二十萬片,根據各廠商產能擴充計畫預估2002年總產能將達每月兩百三十萬片,增加幅度亦將近一倍。「從單片與產量來講,今年是材料廠很樂觀的一年,」鄭德珪說。

在上游材料廠商的積極投產下,台灣TFT-LCD產業將逐漸擺脫被日本材料廠掐住脖子的壟斷關鍵材料狀況。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彩色濾光片是五代廠瓶頸

台灣TFT-LCD產業在以四年時間超過日本之後,國內業者不約而同以第五代廠做為力抗韓國三星、LG Philips的武器,但彩色濾光片卻是台灣積極佈建的TFT-LCD五代廠最大罩門。

台灣在發展TFT-LCD五代廠的同時,可望帶動台灣的上游材料產業發展。日本雖然稱霸三.五代以下的製程技術,但在台灣跨入五代廠時,已脫離日商所能夠供應的範圍;迫使台灣面板廠必須自行開發技術,或與國內上游材料業者緊密結合,才能掌握量產時機點與材料供應無虞。

友達、廣輝等台灣面板業者相繼跨入五代生產線的建廠行列,「但彩色濾光片將是第五代生產線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張文毅指出。以韓國LG Philips投資第五代生產線情形來看,由於彩色濾光片部分採用內製化方式,由於光罩尺寸變大、厚度變厚,導致彩色濾光片良率不高,也影響了TFT-LCD產出狀況。彩色濾光片第五代生產線產能能否順利開出,攸關各TFT 面板廠在第五代生產線能否順利成功關鍵。

彩色濾光片業者在建構第五代生產線時,更遭遇到無本土大型光罩廠的窘況。張文毅進一步分析,在五代廠所使用的大型光罩,在目前台灣並無供應者的情形下都只好仰賴進口;面板廠開發新產品時,彩色濾光片廠商訂製光罩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因此在時程上競爭仍不及日韓等地。

如何在台灣設置大型光罩廠,是台灣彩色濾光片廠商當務之急。

光電新聚落北桃園、南台南

在TFT-LCD面板廠關鍵零組件就近採購的原則下,逐漸形成以桃園、台南兩地為主的TFT-LCD產業新聚落。「台灣已發展出獨特『百貨量販式』新經營型態,與韓國廠商垂直整合不同,」工研院經資中心(IEK)電子資訊組顯示器部經理陳茂成表示。

在國內TFT-LCD面板廠相繼宣布籌建TFT-LCD第五代廠後,「北桃園、南台南」的上下游供應體系更顯重要。陳茂成分析,第五代生產線由於玻璃基板面積龐大,為降低成本及加快互動服務下,台灣TFT廠商包括奇美電子及中華映管等都邀集產業上下游廠商至工廠園區附近設廠,以便就近取料。未來在台灣TFT-LCD產業群聚效應成形後,「預估每片面板成本將可節省3%~5%,」陳茂成強調。

目前奇美在上游零組件垂直整合程度最深,並大手筆在南科購地設置上游關鍵材料專業區,卯足全力建立in house(內製化)供應體系。奇美邀請專業材料及設備商進駐南科,包括生產玻璃的康寧(Corning)、 背光模組廠中強光電、驅動IC廠奇景、光罩廠商頂正、後段設備商東捷、偏光板廠商協臻等,將陸續至奇美廠區附近設廠。

「垂直整合會是最後的贏家,如果面板廠沒有整合動作的話,材料永遠是被別人控制,」許庭禎說。材料專業區方式將有助材料廠商與TFT廠商形成更密集的產業群落,而內製化生產模式將節省廠商間的運貨、包裝成本,更可提供即時性服務。

除奇美外,華映日前也著手邀請廠商至龍潭附近設廠籌組光電園區,由於龍潭可就近供應華映、友達、瀚宇彩晶及廣輝等廠商材料所需,有利形成光電產業聚落。華映也已邀請彩色濾光片廠商日本凸板印刷(Toppan)、及玻璃基板廠日本電氣子(NEG)來台投資,並同時規劃與科橋、輔祥等背光板模組廠商策略聯盟,業者推估,整個光電園區投資金額將達300億元。

未來,桃園、台南將成為台灣最重要的TFT-LCD生產基地。

液晶電視將成為必爭之地

台灣、韓國卯足全力興建五代廠,液晶電視成五代廠的主戰場。根據目前台灣各家TFT-LCD面板的五代廠的建廠時程,最晚在2003年友達及廣輝的五代廠都會邁入量產階段,為消化五代廠龐大的產能(以15吋面板切割率計算,一座五代廠產能約是兩座四代廠),液晶電視市場成為五代廠的兵家必爭之地。

「LCD-TV(液晶電視)是五代廠的發展主軸,」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強調。跨入液晶電視,代表台灣顯示器產業從資訊領域延伸到消費性電子市場。

繼資訊用液晶顯示器快速成長後,另一個新興的產品液晶電視成為市場新寵兒。根據工研院IEK的預測,液晶電視全球市場預估將由2000年的十八萬八千台成長至2004年的四百四十三萬台,年複合成長率為23.5%。

附加價值高是液晶電視吸引台、日、韓廠商相繼投入的主因。通路商指出,目前15吋LCD顯示器市場報價約為380美元左右,液晶電視則高達1600美元,兩者相差至少三倍以上。

但由於液晶電視市場售價偏高,工研院IEK預估,今年液晶電視市場需求僅為一百四十二萬台,呈現穩定成長的趨勢。

液晶電視市場的爆發點,工研院經資中心電子資訊組顯示器部產業分析師劉慶全表示,預估要在2003或2004年間,TFT-LCD五代廠產能全數開出後,才是液晶電視正式起飛的時間點。

但台灣TFT-LCD業者要跨入液晶電視領域,必須克服消費性電子產品設計的瓶頸。鄭德珪指出,雖然台灣是全球前三大TFT-LCD生產國,但對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經營很陌生,尤其是液晶電視的選台、雙語等電路設計,「台灣業者初期應以面板代工為主,向國外買solution(解決方案)進行組裝,」鄭德珪說,台灣業者在爭取代工的過程中,應逐步建立自主的產品設計能力,才能真正去搶占液晶電視市場。

台灣TFT-LCD業者以四年時間、超過2000億元的資金,打造全球第二大的TFT-LCD王國後,今後又要再度投入TFT-LCD五代廠的興建。台灣業者憑著敢拚、快速量產、降低成本的優勢,成功擊退日系廠商。展望未來,「台灣有機會在2004~2005年取代韓國,成為世界最大TFT-LCD生產國,」張文毅自信地說,台灣TFT-LCD產業邁向全球第一的目標,指日可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