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年紀在十二歲到十八歲之間,足蹬上千元的名牌球鞋,身穿進口牛仔裝,全身上下的裝扮價值將近三萬元,口袋裏的現金可能比他們父母身上帶的還多。
這一群青少年,多半還在學,幾乎沒有參與社會生產,卻因為有錢花、捨得花,儼然已成為台灣社會中最年輕的新「貴」族。
「他們已從過去隨著爸媽購物,而轉變為自己獨立買東西,主動、直接,且購買力旺盛的消費群,」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蕭新煌指出。
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這般猛然展現的高昂消費,充斥在這批新生代食衣住行和育樂的畫面中。
觥籌交錯的啤酒屋裏,一名師大附中學生和朋友正在喧鬧慶生,這一晚上,他為這頓吃喝花掉上千元。他們都說價錢不是問題,「家裏都有這種觀念,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在西門鬧區百貨商場,一個國中女生掏出四千多元買走一套夏裝。「後來衣服太小不能穿了,我又送給別人,」這位十四歲的買主一點也不心疼。
就連居住場所,這些未成年的「新貴族」,也捨得以高價來爭取自己的空間,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高中高職男生每個月花一萬元租下不到十坪的套房,而國中女孩見怪不怪的說:「好多人都這樣子喔!」
即使日常交通,搭計程車對他們來說變成常用消費,而非奢侈行為。西門町裏極受青少年歡迎的交誼中心「蓮苑」前,兩名十七歲男生剛剛步下計程車,不僅是這一次,平常他們趕著上學或集體出遊時,也多是如此代步。
錢多,自然是「新貴族」肆情花費的最大資源。根據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及一些以中學生為服務對象的社團與青少年接觸的瞭解:現在一般青少年的零用錢少則每個月一千多元,多則五、六千元;甚至一個月有上萬元零花的學生也不時可見。其中大半的金錢,是投擲在吃、穿、玩上。
社會觀察者和行銷專家不約而同的指出,經濟繁榮、所得增加、及多樣化商品的刺激,是這種現象發生的溫床。
理所當然的花錢
素來關心社會現象的作家陳映真,以「新種族」來稱呼這不但花錢越來越多,而且似乎花得理所當然的青少年,「因為他們和一般人過去所熟悉的青少年已大不相同,他們過早就暴露在各種商品的引誘中。」
陳映真分析,這新的一代多半出生在六0年代末期以後,成長的背景正是台灣社會全力奔向富裕的時代,努力賺錢的父母,往往以金錢的供應來彌補無暇陪伴子女的負疚。久而久之,社會上就形成青少年消費者「年齡層越來越下降,買的東西越來越貴。」
表面的消費行為,往往蘊藏屬於這一代的價值觀。「無非想藉此宣告自己已經長大了,」研究青少年消費情形多年的行銷企畫顧問詹炳發,點出他們的心聲。
他認為最明顯的例證,是三年前易開罐的伯朗咖啡打進青少年市場。詹炳發解釋,咖啡過去是成人飲料,但如今這條界線被打破了,青少年能一罐接一罐的猛喝易開罐咖啡,甚至還時常上咖啡廳去喝,一逐步成為商場上的新財神,二他道出青少年的新角色。
追求個性化
這種角色漸次被渲染開來。在同輩互相模倣、影響,及商人強力的廣告暗示下,伴隨著「宣告長大」而來的,是追求個性化和講求品牌的心態。
於是,有些中學生願意花上千元,到中華路的製衣店按自己的構想訂做學校制服,只因為要「穿出自己的特色,不想穿得和別人一樣。」除了制服,平常的穿著也多半要買質料好的、貴的,「她們常常覺得便宜的穿起來沒意思,」一位育達商職二年級的女生觀察她周遭許多同學都是如此。
她的朋友,弘道國中二年級的陳同學也承認自己買衣服重視樣式和牌子,總認為店裏裝潢較好的、東西賣得較貴的,就是產品比較好的。她常覺得錢不夠用,「可是如果人家稱讚我買的東西很好,我就很高興。」
這樣的大手筆、這樣的價值觀,不禁令人好奇,他們都是出身富豪之家嗎?
新生代當中的頂尖份子 每個月花費五千元以上,甚至有上萬元零用錢的超高消費者,他們多半出身月入十萬元以上的商人之家。不過這些少男少女自己的看法是,花錢花得多和家庭背景不一定有直接關係,自己是否願意花錢、捨得花錢的個性才是主因。
基隆中學的蔡同學和他姐姐就是一個對比的例子。他一個月要花掉好幾千元在打撞球上,但僅年長一歲的姐姐雖然同樣每個月也有一萬多元的零用錢,卻很少花錢,非常節儉。
父母的補償心態
不論花錢多寡,這批新生代大半的經濟來源還是取之於父母,打工僅佔一小部份。據社會工作者的觀察,這一代父母給錢的心態往往是補償(自己工作太忙,用錢來彌補疏於和孩子相處的缺憾)、比較(別人的孩子都花得起,我也有錢供得起),或極度關愛(我有錢了,讓孩子也儘量過富裕的生活)。
從事美髮業的官太太,每個星期都給孩子兩千元零用,她疼惜的說:「我就這一個兒子,給他多點錢讓他買營養的東西吃。」雖然知道兒子講究吃、穿,花錢花得多,但她認為自小已給予嚴格的管教,「我對我兒子很放心。」
面對這種現象,負責青少年輔導工作的「樂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丘如華,不免憂心他們只知有錢花,卻不知合理的去花錢。而且,「他們花了太多精力和注意力在滿足物質欲望上,」陳映真也擔心。
這群「新貴」,尚是稚嫩的年紀,卻挾著台灣繁榮的後盾,在幾年中躍然成為市場中的「新財神」、社會上的「新種族」。這些青少年消費角色的轉變,似乎點醒了父母和社會,需要從錢堆中抬起頭來看看,今日富裕的台灣到底為青少年抹上了什麼樣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