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何無法阻止經濟危機一再發生?因為「灼人記憶」讓人看不清真相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12-11

瀏覽數 30,250+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ixabay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ixabay

編按:那些教訓皆由灼人記憶所刻下,讓人學得很有信心,當中每一個或許都曾經很有用,而且可能依然有意義。我只是想弄明白我們是否有能力知道它們意味著什麼,因為一項灼人經驗及後續的許多反應會促成下一場危機。(本文摘自《只有一半的真相》一書,作者為布拉斯藍(Michael Blastland),以下為摘文。)

伯恩斯勳爵(LordTerryBurns)曾經擔任英國財政部首席經濟顧問兼常務次長(1991年至1998年)。我有一次為了BBC廣播4台的《分析》(Analysis)節目跟主持人迪爾諾(Andrew Dilnot)一起訪談他,當時他向我們介紹一個概念,他稱之為「灼人記憶論」(the doctrine of thesearing memory)。

伯恩斯勳爵說,對1930年代有記憶的經濟學家想不到有什麼會比大規模失業還糟。那是他們那時代的禍害,那是他們的灼人記憶,而且也形塑了他們的理論信念。他們說,再也不要了。他們變得忠於凱因斯經濟學,也就是靠管理總需求來維持充分就業,而且寄望於政府支出的力量。一開始,這似乎行得通。

但是,按照常見說法,到了1970年代,政策突然失靈,雖然刺激了需求,但整個經濟體卻莫名的無法供給。時代和期望都變了。惡性通膨爆發(英國達到年率27%,但失業率卻還在上升)。這種頑強又醜惡的組合稱為停滯性通膨(stag flation)。

當時的石油衝擊讓分析更加複雜,油價突然飆升也助長了通膨。但是,無論通脹和失業的關係是什麼(通常視為抵換關係,只是不再以先前的程度抵換),經濟的表現就是不如預期。這是否貶損凱因斯主義至今仍有爭議,但既行政策似乎使問題加劇。

英格蘭央行前行長金恩(Mervyn King)在一本新書裡說:「戰後大家相信,凱派思維(利用公共支出來擴張經濟總需求)可以阻止我們重犯過往錯誤,但那樣的信心卻顯得天真到可憐。」只是這種可憐天真也被那些聰明人共同抱持、極力論證,他們深信自己很懂,畢竟他們的經歷灼入記憶。

在戰後經濟故事的這個節點,新一代上台掌權了。有些經濟學家的成長經歷是在1970年代第二次惡性通膨時期,而他們就像伯恩斯勳爵所說的,獲得另一種灼人記憶和理論信念:通膨是首要之惡。他們說再也不要了。

結果就是推動獨立央行來負責管控通膨。這些獨立央行有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以及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後者則讓整片大陸都奉行一項載於條約的獨立貨幣政策。獨立央行似乎有助於對抗通膨。

那段期間有句敘述說,通膨原本很高,但開始大幅下降,並維持低平......公債利率下降......造成大家追逐其他投資的報酬......導致資金湧入次級房貸(同樣隨著利率下降而起飛了),然後......呃,剩下的你都知道了: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和深深的衰退。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那些教訓皆由灼人記憶所刻下,讓人學得很有信心,當中每一個或許都曾經很有用,而且可能依然有意義。舉例來說,支持獨立央行的論證並未被推翻。但是,源自這些灼人記憶的政策或許也在無意間促成種種新型危機。金恩就把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描述為另一項「灼人」經驗。

我不貧嘴。我不會去嘲諷這些危機造成的傷痛,尤其是人類付出的代價。我只是想弄明白我們是否有能力知道它們意味著什麼,因為一項灼人經驗及後續的許多反應會促成下一場危機。

我們先前觀察到,經濟行為或關係有可能發生瓦解,或在規模上有巨大變化(例如1970年代失業和通膨之間的抵換)。無論瓦解或變化,都是一種恆久的隱患,可以輕易把經濟帶往錯誤的方向。我們以為世界這麼運作,於是相應制定政策,然後發現發展不符預期。整體後果就不如預想了。

強度經常似乎會帶來清晰度,相伴而來的是確信,緊隨在後的是決心:「再也不要了!」但是,下回哪種辛苦得來的知識會是對的呢?基於晚近「灼人記憶」的政策可能曾經管用,也可能再次管用。它們可能對了好多次、對了好幾分。

但是,既然政策後果往往這麼出乎提倡者的意料,那麼無論是誰宣稱知道如何實施有效管控、無論他們的經驗有多麼灼人,我們都得存疑。他們從最新的灼人經驗學到了最新的教訓,而這個教訓下一次又會帶來什麼預料之外的後果呢?

我們當然不曉得。「再也不要了」這句話,以及一切隨之而來的決心和政策,都該配上:「啊......沒料到那樣。」每一樣未預見或非預想的後果,都暴露我們的理解又有破綻。

《只有一半的真相》

《只有一半的真相》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