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曾為六朝古都,也是個龍蟠虎踞的石頭城,也是個耐人尋味的長江三都之一。它有江、也有河,也有內陸港;它有國民黨政府曾經駐留這裡過的痕跡,也有現代南京政府銳利改革的新氣象;它有悠悠秦淮河的思古之風情,也有浩蕩長江的剛硬之氣;曾經茂密的梧桐老樹陸續被砍伐遷移,為的是擴張南京市的馬路。
總而言之,南京特有的歷史文化風味,讓人離開了它,仍然懷念著。
華新麗華榮譽董事長焦廷標每次來南京,一定住到位處明孝陵、中山陵等保護區內唯一的旅館。在這兒,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安息之地。
今年是華新麗華電線電纜進入中國大陸的第十個年頭。每年焦廷標幾乎都會到大陸走至少三趟。
所以今天的此行﹐只是他眾多大陸行的一次,也是他每次大陸行的縮影。焦廷標每次到大陸,一定與當地政府的領導餐敘話舊、巡視自己的工廠、拜訪客戶,以及在每天清晨與中國台幹散步。
「你來到這兒,想法就會不一樣,」近八十歲的焦廷標說。焦廷標口中的「這兒」就是大陸。
焦廷標的想法,應該是由對大陸的陌生、害怕,轉為認為中國大陸是有前景的市場。華新麗華在大陸已有十三座工廠。中國華新去年營收48億5600萬,稅前淨利達6億430萬人民幣,營收較前年成長46%,稅前淨利較前年成長478%(見頁94表三~1)。中國華新營收約新台幣200億元,已超過台灣華新(新台幣169億元)。
2001年由於中國光纖需求量大幅增加,使得南京華新藤倉光通信稅前淨利達3億1700萬人民幣,稍微填補2001年華新轉投資公司華邦電(虧損新台幣21億6400萬元)、瀚宇彩晶(虧損新台幣13億6700萬元)的虧損(見頁94表三~2)。
翻牌成第一
華新麗華等於是到大陸翻牌,由台灣電線電纜業的老二,躍為第一。1992年,也就是十年前,華新麗華就開始到大陸投資設廠,遠比焦廷標的老東家太平洋電線電纜早在大陸布局。由2001年起,台灣華新麗華的總市值首度超越老大太平洋電線電纜(見頁94表一)。
焦廷標派同仁去大陸開拓,一開始是派老臣,同時也派任青壯派,也就是說既重用老人,也培養新人。如今老人屆齡退休,新人也開始長成主幹,開始撐起華新在大陸的江山。
當年派任南京的老臣朱偉潤,現已退休,現年四十三歲的莊秉鈞九年前為參與華新的中國大陸的投資設廠,由工作九年的台灣IBM,轉到中國華新工作。並且有望在今年7月起,為焦廷標所拔擢重用,擔任中國華新及台灣華新的電線電纜事業群總經理。
華新電線電纜是個傳統工業,不容易被了解,所生產的產品卻是歷久不衰的基礎建設必需品,如電線、電纜、銅線等,甚至到南京才與日本藤倉合作的華新藤倉光纖光纜廠,都是民生通訊必需品。
焦廷標在1950年與太平洋孫家、李家、鄭家等合組太平洋電線電纜,1966年太平洋又投資華新,合併麗華電線電纜,以免市場上出現外來競爭者,於是派焦廷標離開一同流汗成長的太平洋,轉而經營華新麗華。當有些股東對合併失去信心,紛紛轉讓持股時,焦廷標都把它買下來,而成為華新的大股東。
自從1966年成立之後,華新三十三年來,拿了許多的第一。華新麗華董事長焦佑倫,也是焦廷標的二公子指出,華新不?鋼線材、銅、電腦銅線、都是拿第一;「電力電纜不久後也會拿第一,」華新董事長焦佑倫說。
對南京情有獨鍾
焦廷標在南京的投資不止於傳統產品,他把華新集團旗下的高科技公司的產品陸續轉到南京等長江以南設廠。當高科技台商不是以珠江三角洲、就是以長江三角洲為投資重鎮,焦廷標似乎對南京情有獨鍾。去年焦廷標更加重在大陸的投資。譬如在南京,繼一座電線電纜廠、光纖廠之後,又繼續在南京新建一座瀚宇彩晶的LCD模組廠,同時也江陰故鄉增設瀚宇博德廠,預計生產印刷電路板。
華邦電子在上海也成立客製化研發中心。「如規模夠大,做的東西那裡都會起來,」莊秉鈞說。
在南京問了好幾次焦廷標為什麼對南京獨獨厚愛?過了好多天之後,在離開南京前夕,焦廷標才說中國有四個京城,西京──西安的渭水已經乾了,東京──開封也已經不見了,北京如今卻有沙塵暴的威脅,只有南京有長江,也有秦淮河,水草仍然豐美,同時,又是「龍蟠虎踞石頭城。」從來不把話講明的焦廷標言下之意,南京地處堅硬的岩石地盤,沒有地震,天災人禍可謂少了許多,同時又位處江南的魚米之鄉。
此外,焦廷標認為南京是內河的最大港口,長江中游經過南京出海。南京也是長江三都(上海、杭州、南京)之一。「求官於朝,求利於市,」焦廷標說市指的是南京,朝指的是朝廷。
南京要走出自己的特色
5月29日抵達南京的第一天晚上,南京市市委書記李源潮與南京市市長羅志軍都是北京共青團出身的青年才俊,就到焦廷標下榻的旅館拜訪並與之用餐。他們這天與焦廷標飯局中,時時刻刻表示南京一定要發展出有別於上海,一定要走出自己的特色。
李源潮表示,在2005年,南京有一套極為積極的新城區開發計畫。繼長江二號大橋完成之後,南京目前正在副市長戴永寧的督導之下,全力興建地下鐵、以及河西地區(秦淮河以西、長江以東、以南)的開發建設。焦廷標因此在隔兩天到南京河西地區的高樓層去看一下河西地區的地形地貌。
南京市市長羅志軍對焦廷標的形容是,焦老的高人之處在這裡,他能在別人發現不了的機遇或大家認為還不是最佳時候,能選擇他做事的著眼點。「有他承擔風險的一面,也確實有膽識過人,能夠取得機遇的一面,」羅志軍說。
羅志軍又說,南京這樣一個六朝古都,尤其原來是國民政府的首都,能夠被焦老看到,有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眷戀、喜愛的一面。因為南京的文化基礎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備,包括上海也不具備這樣的文化基奠。再加上焦老也是江蘇人,也有他眷戀家鄉的一面。
羅志軍形容焦廷標是一個善良、和藹的老人形象下,有遠見,也有一顆明智的心。十一年前,台灣還沒有什麼大企業到大陸來投資,「這證明他有遠見,」羅志軍說。
羅志軍又說他的視野和膽識超過年輕人,是難得的統帥。「十一年前,焦家小孩也反對父親到大陸投資。後來證明焦老是對的,」羅志軍說。
此外,羅志軍又說,焦老的人品也是遵循中國的傳統文化,以誠待人、幫助別人,做人做事不能只看眼前。譬如說,十一年前,華新到南京買地建廠,一畝地花2萬美元買,一直到現在,華新還沒有買過比這個價格更貴的地。但是當年,焦老沒有講價。此外,他不聲張,把事情做好。做的比說的多。
四兩撥千斤
曾做過南京工業區管理委員會工作的南京華新光電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周惠松指出,焦老對中國高層領導也很了解,也去延安看過。周惠松形容某中國高層領導最大特色:四兩撥千斤、做事憑本領、雙手打天下。而此特色,好像也可用來形容焦廷標。
基本上成功的由無起家的企業家與政治家,應該都是擅長槓桿資源,壯大實力的。
中國某高層領導曾指著上海西郊賓館的一面風景說,你看到什麼?有人回答說看到一棵樹,高層領導說他看到一片草皮。焦廷標則是看到西郊前有古樹參天、後有草坪、好像有文武大臣林立於大庭中。焦廷標每回到上海,必住西郊賓館,他就常常說某高層領導的這個故事給中國華新的幹部聽,這回6月天之行也不例外。
走馬看花看出大趨勢
到處走走也是焦廷標瞭解大陸的一種作法。2000年,焦廷標就曾到上海開會,又由上海坐車坐了六個小時到徐州。
焦廷標說,「我最喜歡這樣的日子,走馬看花。」
為什麼焦廷標一年至少要跑三次大陸?去年甚至每個月都跑大陸?在2000年的時候,華新在大陸的工廠裡面,有兩個廠還沒賺錢。「有問題的廠要幫他忙,哪裡有問題就要把哪裡的問題解決,事實上也都處理得差不多了,」焦廷標說。
「我這個人是喜歡辛苦,現在這麼大年歲,就是不怕麻煩,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會有一些內部的條件,很不錯,」焦廷標說。
但是焦廷標往往可以由看似沒有在談什麼嚴肅道理的飯局中、到處走馬看花過程中,逐漸掌握中國大陸的走向與趨勢。焦廷標走馬看花所看出的趨勢是中國正在開發、六大基礎建設都很需要、而電線電纜正是其中的建設之一、應該為當地所需。
銷售先要人通
在大陸建廠容易,賣東西難。尤其像華新賣的是興建大橋的鋼纜、鋪設電力、電話的電纜及光纖。買賣所洽談的對象都是政府單位及公家機關。所洽談的層次都相當高,於是焦廷標就成為華新麗華的一寶。所謂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焦廷標的到處走走看看,拜訪大陸當地官員,往往能多少打通一些人際關節。而這些關節,可能也不是華新的台幹可以打通的,往往要焦老出面,把情勢弄得通順一點。
在大陸賣東西要取得許可,與產品的認證。這是需要透過許多管道,才能拿到認證。光是去見中國各地的電力公司等都會變得很困難。此外對於地方政府、地方警察局、地政司,也都要去磕頭。
因此,在大陸,除了人事方面要通,取得認可的認證也很重要。譬如說華新光纖本來是要賣給中國某家電信公司的,但是他們不肯,焦廷標去磕了兩次頭才磕通的。
華新的產品主要是賣給大陸當地大工程,一開始在規劃設計時,就要找最厲害的地方下手。若等到規劃設計好時,再去跑的話,就會晚了。江蘇比較有錢,他們知道電纜、光纖要地下化。所以華新先從江蘇一帶著手。
「跟本地做生意,都要跟本地人做關係、打交道,」焦佑倫說。
焦廷標說、大陸做電線電纜的公司有三千多家、生意很不好做。
焦廷標的家鄉在長江南邊的江陰市,當地橫跨長江的江陰大橋所用的鋼纜,就是華新在大陸的第一座工廠江陰華新所生產的。
在中國高層的應對當中,最懂得與中國官場高來高去的,又多少能將華新的業績往上推的,焦廷標可為個中高手,無人能出其右。
這回6月焦廷標到南京、江陰、常熟、上海,一路上飯局不斷,不過聽他一邊吃飯,一邊說話,有許多是噓寒問暖,也有許多是勉勵對方,也有一些是期許。焦廷標的話不多,但人很隨和親切,一餐飯下來,彼此的熟悉度增加不少,待下回見面,就可以舊識相許。
聽焦廷標談話,一定要認真聽。「他講的話是要用猜的,」江蘇省南京台辦經濟處副處長吳學武說。譬如焦廷標曾跟當年南京市委書記說,「我現在身體好,還可以做三年義工。」義工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很耐人尋味。「華新人跟他在一起,都在接受無形的考試,」一名南京中方人士說。
周惠松說,焦老董不喜歡直接了當把話講明。如果他在跟你聊天,不要當作隨便一句話。
周惠松又說,他手中無劍,心中有劍,但他隨便拿片葉子,都可以當劍。
事實上,焦廷標外面看似輕鬆,似乎無劍,也不是刻意要揮動無形的劍,而是他一向不著痕跡,力求平衡的人生態度所致。
凡事淡然處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焦廷標的人生態度很平衡,很難有黑與白的絕對兩面。就像企業獲利與否,也要看時局、景氣,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焦廷標常說,「當大家都賺錢時,我們大賺,別人小賺;不賺錢時,我們少賠,別人大賠,我們就贏了。」
這樣懂得調和黑白、好壞、陰陽,可能來自於焦廷標近八十歲的人生歷程中,有幼年的貧苦、青年的顛沛流離到台灣、創業、五十來歲時生了十二年的肝病,以及並後身體愈來愈硬朗的起伏人生有關。
焦廷標熟讀歷史。他尤其常看三國歷史。除了做工作之外,他常強調也要懂得看人,懂得歷史。在逆境裡,不是自己能力的問題,而是人事的問題。通常是公司的意見不同,彼此的利益不同,同事的主意不同,所以焦廷標常勉勵年輕人說,平輩之間很難有感情,每個人總是希望自己可以高一點,可以領導別人,誰都想當主管。
1950年太平洋電線電纜成立,1966年華新成立。
焦佑倫說,他父親隨時隨地都在照顧人,鼓勵人,都在給年輕人機會。歌林建築董事長、也是焦廷標的內弟洪武雄也說,「焦師傅就是培養後進的焦師傅。」這也是華新之所以超越太平洋的地方。華新在焦廷標的文化薰陶下,相較之下,人才比較多。
焦廷標與太平洋的關係由1950年到1969年,焦廷標都在太平洋電線電纜工作。一直做到太平洋的副董事長。到了1972年就不掛副董事長了,把心力全部放在華新麗華。
朋友要長期結交,才能信任
焦廷標每年到大陸必到南京、江陰、上海。焦廷標認為和人有關的事情起頭難,一定要有長時間可以彼此信任;同時他認為一定不能抱怨人,不怪朋友,不怪家人。任何事與人一定有好也有壞,不可能有那麼多好事,好的時候不要太高興,壞的時候不要太討厭。「什麼叫好朋友,不叫一時虧,有好吃好玩的都會想著你,陪著你時也會想著你,所以就是要長期去培養,」一向喜歡結善緣的焦廷標說。
所以這回在南京、江陰、上海所見到的中方人士,幾乎都是和焦廷標認識十年以上的人。
譬如跟日本合作夥伴,焦廷標也喜歡培養長期關係。焦廷標已二十幾年不負責華新麗華實際管理業務,可是跟日本技術合作夥伴如日本住友電工、藤倉的退休董事長、資深幹部們,焦廷標仍和他們合組三元會,每年春天,定期聚會。每年固定出遊,去過中國許多地方,如桂林、江南,今年要一起去敦煌。「這樣子細水長流,就是不斷地處理人的問題,做建設,做組織的關係,一定要打開通路,」焦廷標說,和大家熟的話,什麼事都好辦,不然怎麼作生意。三元會已成立了六、七年。
焦廷標即使跟退休的中國台辦主任,只要有到南京,一定也會見見面。譬如這次他也跟前江蘇省台辦蔣孝文談談帶孫子的生活。餐敘中,蔣孝文也代中國紅十字會募款,焦廷標當場就答應捐10萬元人民幣。「現在大環境不一樣,稍微吃點虧,也是占便宜,」焦廷標說。
焦廷標認為,平時沒事時,一定要有人緣、人脈。
一般老闆不會花很多時間跟幹部聊天,焦廷標卻會。他常請核心幹部吃飯,輕鬆聊天,就可以掌握核心幹部在想些什麼以及家庭狀況。尤其在大陸的華新幹部,每次回台北,一定要跟焦廷標報到。
到中國大陸去,也是一種走動管理。譬如這天焦廷標到上海華新電纜廠,就會當面見見當地幹部,如果廠業績不夠好,焦廷標也會督促說,吃胖一點,積極一點,開朗一點。同時對華新電線電纜事業群總經理莊秉均說,「你要給他一些指標。」
對許多事,焦廷標看得很平常,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他常說,「久雨必晴,久晴必雨。」
華新在大陸能夠發展,焦廷標的魅力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焦廷標而言、進軍大陸市場之所以成功,有三個必要因素。第一是研判趨勢、抓緊時機投資;第二是懂得用人。老臣周惠松認為,焦廷標看人相當厲害,哪個人能開創市場,哪個人能看家,把市場穩住,他都有所辨明。第三是必須了解區域發展需要,所做的產品要能滿足當地區域的需要。
七天的大陸行程,焦廷標一路拜會、餐會,似乎在談談吃吃中,日子很簡單就過去。
對事情了解深入
即使年近八十,焦廷標對業務非常熟悉,對中國的歷史與政治,也有他非常獨到的地方。
焦佑倫說,他對事情了解很深入,他問問題很透徹,你不了解、不深入,你就沒有辦法,「他比以前記憶力好。」
「你跟他說的事情,他記得兩、三個月再問你,記憶好,數字觀念很強。」
南京華新藤倉光通信總經理張天行形容焦廷標的特色是,他的意志力和執行力很強;他也很會造勢,有四兩撥千斤的功力;此外他也會做到別人需要的事。譬如他二話不說,就捐給大陸希望小學10萬元人民幣,給台辦五部黑頭轎車。焦廷標說,台辦那麼辛苦,常常接送台胞,捐幾部車子是應該的。
此外,江陰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局長胡建新說,焦廷標年紀雖大,但是接受新的觀念很快。反應又敏捷。對大陸政策也了解很多。
焦廷標熟讀歷史,尤其精通漢史與三國古歷史。他待人處事有一套。管理非常科學,但對中國人是個藝術。他喜歡做策略規劃。
焦廷標當時在華新也不是有很多投資,只是當時公司在合併,很多人股份讓出來,焦廷標都收,後來慢慢增加。很多人自己想走,焦廷標就是不走。當時大家的想法是反正也賺不到什麼錢,那麼辛苦幹什麼?「我這個人喜歡辛苦,現在這麼大年歲,我就是不怕麻煩,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會有一些內部的條件,很不錯,」焦廷標說。
焦廷標最令人佩服的一點是個性穩定、沈得住氣,連帶他的華新公司人事也穩定。
就像三十幾年前,麗華是個老公司,很不好惹,華新剛剛成立。但是合併之後,超乎想像的順利。
焦廷標被屬下形容,有先見之明,有領導力。「男人選領導,像女人選丈夫一樣,最怕選錯人。一樣,老闆要選夥計,夥計也要選老闆,」焦廷標說。焦廷標很瞭解每個人的長處、短處、出身,包括學歷、經歷,家庭情況他都很清楚。
華新的薪水並不高,但是一有新公司成立,焦廷標一定會讓員工入股,這樣大家都會有機會。
焦廷標由歷史學到,太能幹,就不能用人。焦廷標舉他所熟讀的三國歷史說,「趙雲救劉備的兒子,劉備卻把兒子摔到地上,使得趙雲很感動。這是收買人心。」
此外,焦廷標的修養也很好。也說不要隨便動怒,也不要隨便被激怒。他常說,「有一個人說有人罵你時,你要認為不是在罵你,他死了命似地罵你,你也說不是在罵你,而是在罵一個跟你同名的。」「要有這樣的心胸,將來當董事長,帶人要這樣,不能被罵一罵就算了,氣走了,這樣生意做不大的,」焦廷標說。焦廷標說這也是人很難做到的一點。
處人待人是大學問。焦廷標以為,人帶不對,什麼都做不好,所以率人第一。所以人率不好是你的責任。「很多人是講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你要常常去觀察,去瞭解,所以不相識,不納入機會,成不了事,」焦廷標說。
焦廷標深懂晴雨與陰陽,因此人生也沒有太對比的悲與喜。他常說,「久雨必晴,久晴必雨。」現在大家在講生化,三個月前,大家在講半導體,結果現在半導體股由一股90幾元跌到幾元。
對事要透徹了解
與人常相處、瞭解並且栽培,對事情,焦廷標要求得很透徹。焦佑倫說,父親從不疾言厲色,但是問你一個事情,細節他很清楚,「他對事情瞭解很透徹,很深入。」
做人溫和、做事卻十分徹底。焦廷標的個性看起來很溫和、也絕不疾言厲色,但絕對不允許海外公司人事不順暢、業務做不起來。一定親自瞭解問題,對症下藥。「他做事情執著力很厲害,貫徹到底的精神,什麼事做下去,一定要做到底,做什麼事,如同釘子釘下去,反鉤敲平,絕對讓釘子拔都拔不起來,」莊秉鈞形容。
經營中國陣營十年養將有成
現在的中國華新幹部看起來比台灣華新年輕。到今年7月1日之後,整個中國華新的青壯年幹部,將隨著台北的老幹部紛紛退休,逐漸掌有華新重要兵符。
近八十歲的焦廷標少小離開江陰老家,等他在十一年前再度回到江陰,卻是帶著在台灣累積一甲子的人生智慧回去,也帶著一甲子的白手起家的經營魄力。這歸納於他的懂得看人、用人、留才,更大關鍵於他的淡然處之、好的不一定是好、壞的不一定是壞的人生哲學,使他經得起一度度重襲而來的人生風浪,而仍能如同風平浪靜地駛過。
與焦老一趟南京行,不用急著問問題,看看他如何應對,如何過日子,在默默中藉由再一次的會面,與大陸友人關係又鞏固了一層,讓人通,華新在大陸的事業又更好經營。光看到這些就值回票價。
這天早晨六點半,焦老來到上海西郊賓館居住。一大早上海華新的幹部又自動前來陪老董事長散步西郊庭園中。沒什麼主題,也有什麼主題。一切都在焦老的掌控中進展。
華新麗華初步已在中國翻牌成功,但焦廷標不喜歡跟別人比較排名,他只喜歡做自己人生喜歡做的。
如果他一天生活新台幣1萬元,再二十年的生活費7300萬元也夠了。但焦廷標還要繼續做華新的義工。
年長的領導如焦廷標,壯年的領導如頂新魏家四兄弟,都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在大陸翻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