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公視不能公辦?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8-02-15

瀏覽數 12,500+

公視不能公辦?
 

本文出自 1988 / 3月號雜誌 第021期遠見雜誌

公共電視是個理想,一個崇高的理想,一個在我們的社會中一直未能實現的理想。

理想現實差距甚大

先談理想是什麼?公共電視是一個超然獨立、為公共利益服務、製作高尚雋永節目、提升觀眾視野的電視,它可以平衡商業電視之缺失,提供觀眾另一種選擇。

上述理想是大學新聞傳播科系學生的常識,傳播學者的口頭禪,問題是它為什麼不能實現?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政府角色的不當。

政大李瞻教授二十年前起草那部晚跑的廣電法時,已經提出了設立公共電視的觀念。但是直到民國六十九年,這些觀念才在政府中得到呼應。當時行政院孫運璿院長表示要成立公共電視,新聞局宋楚瑜局長也語重心長的說,電視改革已不容再蹉跎。

當時的新聞局找了一批學者專家,請他們研究提出了一份計畫草案,這份草案內容十分完整,除了受限於當時環境,未能取得頻道外,其他相關問題皆有良好的考慮與安排。它主張以六億六千萬台幣成立一個製作中心,做為實現公共電視理想的起步點。

但是政府卻突然改變了主意,只撥出一億三千萬交由國內宣傳處來進行一個「短程計畫」,為期二年,這就是公視小組的由來。

短程計畫不符理想

這樣的做法完全不對,它根本違反公共電視的理想,公共電視強調的就是超然獨立,即使不易做到,也絕不能交由主管國內宣傳的單位來承辦。

這裡不可免的要談到政府的角色問題。並非政府做出來的東西都是不好的,即以新聞局來說,「光華雜誌」、「自由中國評論」就辦得很好,接辦國際社區電台也有一定水準。但是有許多事情政府不放心或受到私利的影響,每每做不當的操縱或干預,最後不但達不成原設的目標,反而成為財政人事的包袱。

這個道理對公共電視更是知易行難,它的專業要求很高,懂的人少,但又是那麼強大,為觀瞻所繫,政府實在忍不住要把它據為己有,牢牢控制。所以有位傳播學者曾經說,公共電視是社會高度民主、人民知識水準甚高的地方才配享受的,這話聽來不舒服,但確有點道理。

定位民主求新求變

不過,時代已在改變,許多事都到了求新、求變、求公平的時候了。公共電視已經浪費了許多年,現在要做,就必須認真的去做。政府要做長遠負責的考慮,不能再走近利取巧的岔道,更不能有搶佔頻道的心理。

在上述的原則下,國會的角色應受到絕對的尊重,政府提名的董事會人選中,必須包括反對黨的人士,董事的人選須經國會的同意。公視的營運經費,須經國會的審議。由董事長提名,董事會通過任命的總經理,必須每年定期向國會報告經費如何運用、製作了多少新節目、內容為何。董事會的成員除了政府主管官員,必須由傑出的藝 術家、作家、思想家、教育家、傳播學者、電影電視製作人等出任,在目前的情形下,必須成立一個全新的董事會,絕不能用增補選的辦法。

定出理想賦予使命

有了基礎,並不保證一定能造出好的房子。實現公共電視的理想,需要建立一種精神,需要人才來領導。

事實上從多數決的觀點來看,商業電視比公共電視更民主,它是觀眾喜歡什麼就給什麼,依據收視率製作節目。公共電視則是用來平衡商業電視的不足,照顧少數需要的,它不靠收視率來決定節目,什麼是觀眾需要,如何來判定,需要一種精神做為依據。

39週年慶特別企劃,訂遠見還能帶走行李箱、咖啡機等好禮!

這種精神結合了智慧、學識、專業、品味,使公共電視脫俗不同,它很難具體化,但在那些成功的企業和領先風潮的運動中都能發現這種精神,它賦予公視人員使命感,使他們願為此理想獻身,同時,這個精神又通過這批人才來體現。

公共電視台要如何規畫?它需要新聞部,一個能深入分析時事的新聞部,它要舉辦深入研討問題的座談,公正報導國會問政的實況,確實提供觀眾完整的社會訊息。它不重視聳動的畫面,它提供理解與思考的機會。

它有提升文化水準的使命,但應顧及客觀文化活動的環境,它不能一味的曲高和寡,藝文活動的轉播只能循序漸進,故它不需要太多的轉播車,也不需要幾百坪的攝影棚。

它更不需要龐雜的人事編制,它不需要演藝人員,製作類似英國「偉大的表演」之類的戲劇節目,絕非台灣公共電視的初段目標。

自製外購合理分配

公共電視要做的節目大致有下面幾類:兒童教育、公共事物、人文歷史、自然生態、音樂藝術、科學新知等,它的來源不外自製與外購。

如果要維持節目的高水準,有一個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外國節目的比例,現在規定只能佔三0%是絕不合理的,它應該佔七0%。

國外的公共電視台製作了無數優良的節目,可以以極低的價錢購得,何況今天的文化,許多是世界性的,節目只有好壞之分,沒有洋土之分。

除用優良的外國節目來擴大觀眾的視野外,公共電視可以把絕大多數的經費人力,集中在製作一些我們自己最需要的節目上,這些節目不但幫助我們的兒童健全成長,也能為我們這一代解答政治文化、社會轉型、民族統合等等的問題。

打開公共電視節目表,我們應該看到分析政治參與和民主法治內涵的節目,它應該告訴我們社會應如何避免脫序失衡?如何兼顧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育?如何避免富裕中的貧窮?我們需要看到深刻的根源,近代史的血淚,中國結與台灣結的釋解,吾土吾民的過去和將來。公共電視最大的投資不在房子設備,而在這些節目上。

根據以上的節目方針及精神,公共電視應有幾個特點:

一、以製作人為中心,採取菁英主義,由二、三十個製作人組成各個小組,獨立製作優良的節目,整個人員應不超過二百人。

二、通過一個不斷訓練的文化涵泳過程,使所有的員工,都能掌握公視的精神。這套訓練也接受其他電視台及相關科系的學生,以提升整個電視傳播水準。

三、完整的資料中心,收集所有製作需要的影片及錄影帶,尤其是有關中國的紀錄片。

錢可少、多給自主

最後談錢,有了人才有了精神,沒錢也募得到;反之,給五十億也沒用。如果政府給了錢,公視喪失了獨立,那寧可不要錢,就怕政府不肯不給錢,又不知如何定位,那公視一定失敗。

筆者的建議是,錢可少給,多給些自主,讓公視的表現來結合社會參與,爭取社會反饋,來肯定它的存在。

今天我們面臨民主開放的新局,公共電視理想能否實現,是我們社會進步的一大考驗。如果公共電視能夠不負公眾信託,發揮其界定局勢、建構意義的功能,使中道、理性力量抬頭,它就能幫我們社會培養一批具有理性及適應性的現代公民,使我們的民主生活順利開展,國家前途更光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