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玉山科技協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長風基金會、遠見-天下文化基金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於11月28日共同主辦「從抗戰大歷史展望台灣大未來—勝利75週年的省思」活動,分析8年抗戰的種種布局,以及至今對台灣的影響。
今年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75週年,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逐步侵華,到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這場歷經14年的戰役,以及其後爆發的國共內戰,與美國防堵政策等,都大大影響中國、日本、台灣,甚至是整個亞太地區眾多政權與未來局勢。
回顧當年抗戰,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表示,據資料統計,抗戰中大大小小戰役共有2000多場,200多位將軍戰亡,犧牲軍民3500萬人,損失了6000億美元,讓中華民族付出慘痛的代價,最終在1945年得到勝利。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分析,中日抗戰時,中國還是農業社會,日本已是現代化的工業國,且中國當時軍閥割據、並未統一,兩國實力相差懸殊。中國在最後能取得勝利,郭岱君點出關鍵在於,中國「拖延」政策正確、全國軍民的堅持與戰而不降,以及蔣介石的領導能力與策略。
抗戰不僅牽涉中日,更影響整個亞太地區
不過,郭岱君認為,抗戰帶來的影響不僅牽涉中日,更攸關台灣乃至整個亞太地區。
「它不僅是中國人的抗戰,也是亞太地區人民的抗戰,」郭岱君指出,戰後亞洲各殖民,如韓國、印尼、越南等地紛紛獨立,而抗戰也導致蘇聯、中共壯大,隨之引發冷戰與國共內戰,都讓亞太地區依舊緊張。
聚焦在台灣方面,郭岱君分析,國民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退守來台,蔣介石守衛台灣免於解放軍攻擊,並積極建設台灣,而後加入聯合國,得到美國經濟、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支援,對台灣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任研究員黃自進也提及,抗戰後蔣介石對日採取「以德報怨」政策,讓台日保持友好關係,包含保持天皇制度、阻止列強瓜分日本、讓兩百多萬日本軍民平安返日、放棄賠償請求權等,期望藉由扶植日本合作反共,加上美國也為圍堵共產勢力,將日本列為亞洲圍堵第一順位,對於日本的復興都有所貢獻。
展望台灣未來策略,台灣是各國溝通的橋樑
抗戰結束後,隨之引爆的國共內戰、冷戰等,至今仍影響著兩岸、中美、台日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黃自進認為,台灣曾被日本統治50年,比其他國家更了解日本,在學術上,台灣擁有推動日本研究的優勢。「我們也受中華文化深深影響,在中日停止學術交流多年的同時,台灣是促成中日互相理解很好的角色。」
郭岱君也說:「中華民國在台灣要走自己的路,」台灣應採取親美、友日、和中的路線,持續與日本友好合作,並維持與美國關係密切,但不唯美是從,且與大陸關係應為反共、但不反中。她強調,台灣可成為美中重啟對話的橋樑,並扮演亞太地區建設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