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賽心理學」談犯罪心理硬知識,也分享夜夜好眠祕訣,吸引了廣大聽眾。出身學術界的蔡宇哲,講活硬知識,打造聲音界最夯科學節目。
Podcast節目「哇賽心理學」,以科學為基礎,翻玩出心理學百變姿態,既能輕鬆與聽眾分享提升睡眠品質的祕密,也能深入淺出,分析犯罪心理與洗腦等社會議題。
從日常生活與新聞事件,撈出兼具實用性與深度的內容,讓哇賽心理學排行熱度不墜,不但是全台最夯科學類聲音節目,也長期穩居台灣Podcast不分類排行榜中的前20名。幕後推手,正是哇賽心理學創辦人蔡宇哲。
揮別金飯碗,有專業不怕餓死
原是高雄醫學大學專任助理教授的他,對於科普推廣充滿幹勁,方式也無所不用其極。除了教書、寫專欄、出版有聲書,也常跑演講、出過線上課程。
今年初蔡宇哲索性辭去教職,投入最愛的科學普及事業。由於也接到來自中國大陸的睡眠治療培訓專案,於是規劃每個月西進五天,豈料,新冠疫情爆發,專案泡湯。
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也讓蔡宇哲得以全心全意投入哇賽心理學Podcast的製作,更恰巧搭上了聲音經濟狂潮起飛,讓節目擁有先行者優勢護體。
毅然離開收入穩定的金飯碗工作,蔡宇哲倒對自己的未來很有信心。他指出,每年暢銷書排行榜中總有心理學書籍,證明大眾對心理學仍有龐大需求。因此,能夠憑藉自己在心理學、睡眠領域的專業開創一片天,「總不會讓自己餓死。」
為了觸及更多潛在聽眾,蔡宇哲與人權律師黃致豪、臨床心理師娜娜,在哇賽心理學Podcast節目中分別開設司法心理學、生活軟性議題單元,多方打開話題廣度。
同是科普推廣者的「泛科學」共同創辦人鄭國威觀察,蔡宇哲在學術圈時就已積極推廣科普、分享經驗。離開學術圈後,作法更有彈性,透過連結人脈,在節目上開展多元話題並取得成功,「是懂得掌握議題的高手。」
儘管科普事業風風火火,讓聲音知識節目拿到不少的業配機會,但蔡宇哲坦言,開拓的道路上並非一帆風順。
蔡宇哲發現,聲音節目中除了考量如何將知識變得「可入耳」,許多聽眾其實也對聲音本身的質地高度敏感。
例如聽眾抱怨他「語速太慢」「有台灣國語、語助詞」「摻雜台語、英文」。這些負評曾讓他在開播初期玻璃心碎滿地,不斷困惑到底要不要遷就觀眾、調整節奏。
蔡宇哲也觀察到,聲音學習節目比起現下主流的閒聊類節目,聽眾的年齡層相對較高,約落在30歲出頭,多為對知識型節目抱有「高大上」的想像,對內容也有較高的標準要求。
玻璃心練成防彈玻璃,挑戰更多可能
面對種種挑戰,蔡宇哲樂觀面對。
蔡宇哲接受了聽眾聲音偏好各異的事實,把自己的「玻璃心」練成了「防彈玻璃」。
蔡宇哲認為,硬梆梆的研究與理論要能被推廣,首要任務就是將素材磨成一個「為什麼?」的形式,吸引聽眾注意後,搭配上時事話題,就能再帶入有深度的內容。
而蔡宇哲也持續建構哇賽心理學的生態系,不僅寫文章、經營社群,也嘗試拍影片,但聲音仍然是發展主力。
除了哇賽心理學Podcast節目、睡眠線上聲音課程外,今年8月,蔡宇哲在哇賽心理學Podcast大成功的激勵下,也與臨床心理師吳家碩新開Podcast節目「睡眠先生的活力學」,傳授睡眠技巧與觀念。
「冒險走上未知道路,會看到沒人看過的美景,」蔡宇哲如此自勉。懷抱科普使命,他要繼續擔任學術象牙塔的搬家工人,推出更多人們從來都沒想過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