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國時報讀者投書中,又有一些醫病之間的對話。病人的一方抱怨「看診三分鐘,病人權益在哪裡?」醫師的一方則回應,一診看超過百位病人「並不是醫師的初衷」。從這些意見的交換中,讓我們看到為什麼國內醫療不易改善的原因,就是雙方都缺乏反思的能力。
有位投書的實習醫師說,「大部分的醫師,都打從心裡想為病患提供最好的服務,但是當我們踏入臨床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知道一切的理想只是理想罷了……」他又辯解「筆者在門診工作時,每日都會有病患在掛滿九十九號之後,拿著加掛單希望醫師能蓋章同意加掛,而在法律上幾乎沒有對病人說不的權利。」
這些話很值得好好論清楚說明白。事實上,法律嚴訂醫師不能拒絕有緊急問題的病人,但沒有要求醫師無限量的接受病人。而且,醫學倫理規範我們要盡我們的所能,提供最好的醫療。
在醫學院,我們教導醫學院學生診治病人時,從如何問病史、如何做身體檢查、如何決定做檢驗,以至於其他醫療作業,都要經過一定的程序,也就是在企業界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標準作業程序。既然,我們從簡單的罐頭到精密晶片的製造,都有標準作業程序的觀念,令我不解的是,為什麼當我們在處理世上最珍貴的生命時,醫師對於標準作業程序的忽視和違逆,卻不覺得心虛,而病人,也不把它當一回事呢?這點可以從健保85%的民眾滿意度反應出來。
我們都知道任何製程只要違反標準作業程序,良率必定出問題。更何況醫師的作業,不可能像機器一樣的精準,所以,診治病人時,即使每位醫師都非常謹慎地依循標準作業程序行事,往往都還無法保證醫師與醫師間的水準一致,更不能做到萬無一失,若再走捷徑的話,其品質如何?可想而知。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國人在買自己的健康時,卻沒有類似的思考。
最諷刺的是,不少國內的醫院申請通過ISO認證,而這些往往是門診量超高的醫院,我一直很好奇,這些醫院看診的標準作業程序是怎麼寫的?ISO認證是審查文書作業,還是看實際作業情形?
我真希望國內醫師能逆向去思考門診病人太多的問題。試想,如果醫師都能嚴格依循標準作業程序,追根究柢,對症下藥,而不是三分鐘打發一位病人,是否可以減少因病情沒有改善而不斷地求醫的病人?如果他們又能花時間教導病人做好自我照顧,病人不再不論大病、小病都要看醫師,是否門診量就減少了?(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