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後疫時代,是台灣打造醫療新未來的關鍵時刻!

專題論壇五〉大健康產業,生醫與科技新藍海

蔣濬浩
user

蔣濬浩

2020-11-05

瀏覽數 46,750+

左起為黃士維、張育美、王智弘、林讓均。池孟諭攝
左起為黃士維、張育美、王智弘、林讓均。池孟諭攝

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嚴重影響全世界,華人社會、尤其是台灣,整體防疫表現超越歐美,不僅讓世界看見良好的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水準,更可望成為醫療科技發展重鎮。

後疫情時代,跨域結合AI、資通訊的大健康產業更成顯學,面對這個轉型時刻,台灣該如何掌握新機會?

2020年第18屆遠見高峰會,第五場專題論壇就以「大健康產業,生醫與科技新藍海」為題,由《遠見雜誌》副總編輯林讓均擔綱主持,並邀請到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政策成果暨預防中心主任王智弘、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秀傳醫院董事長黃士維進行對談。

林讓均:疫情危機可以是產業轉機

《遠見雜誌》副總編輯林讓均。蘇義傑攝

《遠見雜誌》副總編輯林讓均。蘇義傑攝

林讓均開場指出,新冠疫情自去年底開始嚴重影響著全世界,截至11月5日為止,全球確診者已達4700萬人,並有超過120萬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悲觀預估,全球感染過新冠肺炎者,恐近總人口的10%,只是許多人無症狀,而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仍處於危險之中。

她表示,隨著秋冬到來,第二波疫情開始肆虐歐洲。法國和德國更在近日決定,重啟全國封城的隔離措施,英國首相亦決定自11月5日起,再次實施一個月的全面封鎖措施。疫情威脅從未減低,然而,「疫情帶來危機卻也驅動了產業轉機!」

王智弘:攜手國際、顧及弱勢,打造台灣防疫新未來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政策成果暨預防中心主任王智弘。蘇義傑攝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政策成果暨預防中心主任王智弘。蘇義傑攝

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王智弘,現為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防疫醫療政策中心主任。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他便開始緊密追蹤台灣防疫政策,並在3月初撰寫〈台灣對新冠肺炎的應變〉一文,登上美國醫學權威雜誌《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AMA),讓世界看見台灣成功的防疫成果。

首先,面對充滿挑戰的後疫情時代,王智弘表示,雖然台灣今年在防疫的表現亮眼,但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對於台灣醫療產業未來的趨勢,他提出兩點建議。

「首先,台灣要有練兵的機會,」王智弘指出,台灣防疫表現優異固然值得嘉許,但生技業卻也因此面臨到「無病體可用」的窘境,導致台灣開發疫苗的進度落後國際。

他建議,若要迎頭趕上「國際防疫隊」的腳步,必須盡快開啟與各國的合作。「結合新南向政策,也許是一個方向,」王智弘指出,東南亞疫情較台灣嚴峻,台灣可透過向東南亞各國尋求病體,以避免國內生技業未來再次遇到病體不足的問題。

第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崛起,科技與醫療整合趨勢不可抵擋,但王智弘也指出,在推廣醫療科技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弱勢。

罕見疾病、偏鄉、貧窮家庭,都是一個公民社會應該去照顧的對象。

王智弘以自己在美國看診的經驗出發,指出社會中仍有大量被忽視的群體,應該被納入醫療的框架之中。他呼籲,台灣在快速發展醫療的路上,一定也要去注重少數族群的醫療權益。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張育美:鬆綁法令、結合科技,遠距醫療應用想像無限 

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蘇義傑攝

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蘇義傑攝

第二位與談人張育美,31年前與夫婿創造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如今天成已成為桃園地區最具龍頭地位的醫療機構。

後疫情時代下,各國紛紛祭出了封城、隔離、防疫距離等措施,以減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遠距科技」的發展與運用,也因此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張育美指出,為了因應疫情下的遠距互動,機器人正快速地與醫療產業結合。舉凡環境的清潔、無接觸測量體溫,到隔離病房的送餐服務,如今都能夠過機器人解決。

天成醫療也在今年成為全台首家引入微軟Hololens(混合實境頭戴裝置)的醫療院所。

張育美分享,透過Hololens的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的應用,未來在進行居家照護時,病人可以近乎零誤差地,與醫師在虛擬空間中對話、交流,猶如在診所看診般身歷其境。

不過,張育美也表示,雖然醫療科技的應用遍地開花,但台灣的遠距醫療應用仍只侷限在離島、山居與部分特殊狀況。她呼籲政府,應儘速鬆綁法規,讓台灣遠距醫療科技能有更大的市場發展。

黃士維:醫院攜手創投,開啟醫療新創新商機 

秀傳醫院董事長黃士維。蘇義傑攝

秀傳醫院董事長黃士維。蘇義傑攝

第三位與談人黃士維,目前既是秀傳醫療體系的第二代經營者,也是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院長。

呼應張育美對醫療科技遠景的期待,黃士維指出,台灣雖然在醫療與資通訊產業都有很強的硬實力,但在整合上,卻始終存有斷口。

台灣醫療新創團隊缺乏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黃士維一針見血指出,在美國,醫院會主動提出創業項目,讓外界資金投資,由於是一線醫師的創意,往往能快速落地;反觀台灣,大部分的醫療創投都缺乏實務經驗,也因此容易失敗。

因此,去年年底,秀傳醫院宣布進軍「創投界」,創下全台第一個由醫院成立創投基金的紀錄。短短不到一年,秀傳便鎖定投資11個新創標的,並準備開始募集第二筆基金。

黃士維期待,透過醫院主動出擊,打造新創試驗場,讓醫師的創意走出白色巨塔,也讓科技人能走入醫院,理解醫療現場的真正痛點,共同創造醫院與新創的雙贏模式。

你可能也喜歡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