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吋晶圓廠的外移爭議尚未落幕,4月初,「國家科技保護法」和「台灣地區高科技人員進入大陸地區任職許可辦法」的草案出爐,再度引起喧然大波。其中針對「台灣地區高科技人員進入大陸地區任職許可辦法」,因為牽涉到人才管制的爭議,外界的反彈聲浪最大。業者甚至以「科技鎖國」「動搖科技國本」等字眼,來形容政府限制科技人才的措施。
事前列冊改由報備制
在歷經產官學界的密集開會,和高科技業者不斷透過各種管道表達反對意見下,國科會已將業界最詬病的事前列冊,改為報備制,並於4月17日公布第一波管制的產業技術項目人員別(見頁154表一)。
報備制的執行方法就是,當特定高科技人員離職後,轉赴大陸擔任特定職務,或是特定高科技人員經由台灣公司派到大陸後,轉任大陸地區的特定職務,原公司都可向國科會報備名單,以備日後控管。此外,已獲准政府許可赴大陸投資的公司,其公司內的特定高科技人員派遣到大陸便可不受限制(不需事先申請)。
不過,特定高科技人員並非真正自由。照國科會的說法,特定高科技人員若在離職後的一年內要赴大陸任職,仍需在一個月前向國科會提出申請。
但人才限制得了嗎?玉山協會祕書長、山益投顧總經理陳陽光表示,「天底下有兩樣東西是管也管不著的,就是錢和人。」
管制的後果,不僅留不住人才,更可能使得海外人才將台灣視為禁地。
半導體界真正為眾人爭搶的人才,多半都是擁有雙重國籍。和通國際總經理張忠本指出,一旦台灣限制其任職自由,「可能會迫使他放棄台灣國籍,或根本不待在台灣。」
兩岸半導體的競爭態勢
更值得深究的是,任職許可辦法引發的爭議,不只牽涉人才是否應管制的問題,更牽涉到兩岸半導體產業未來競爭態勢,政府憂心大陸未來半導體發展可能威脅到台灣半導體產業。政府就是要「管制我們的人才不要去增強大陸的力量,」半導體協會理事長陳文咸直接挑明地說。
台灣半導體產業現在的產值遠高於大陸;但大陸市場潛力大,未來發展不容輕忽。「已經有很多國際大公司(像恩益禧、摩托羅拉)都計畫在那邊興建晶圓廠,」陳文咸說。
目前,台灣無論是8吋晶圓廠的數量,或是半導體產值,都遠超過大陸。
台灣光8吋晶圓廠就已經有二十幾座,大陸已建好的8吋廠,也才三座。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IEK)統計資料也指出,台灣2000年的半導體產值約為新台幣7144億元,大陸則只有400多億元。IEK預估台灣2004年將達到1兆783億元的產值,這個產值數字,遠多於大陸十五計畫的目標產值(2005年達到2532~3376億元左右)。
不過,陳文咸提醒,依照大陸目前的半導體發展步調,「他們十五計畫的目標不僅會達到,而且還會超過。」
吸引人才來提升技術競爭力
但是,防堵或管制人才去大陸,並非維持優勢之道。台灣持續面臨高科技人才不足的問題,解決之道在於塑造好的環境,吸引國內外人才聚集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尤其知識經濟的時代,「更需要有競爭力的人將知識轉變成經濟,」國家政策委員會副董事長、玉山協會理事長劉兆玄說。
既然半導體產業在台灣仍有強勁成長的需求,國內對科技人才的需求將持續成長,供不應求。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推估,半導體產業的高科技人才(工程和研發人才)需求,將從2001年的十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十六萬七千人,大幅成長67%。
高科技產業重鎮科學園區尤其是典型的例子。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同業公會人力資源委員會召集人、華邦電子人力資源處處長陳培光表示,台積電今年人才需求淨增加為兩千五百人,聯電為一千人,華邦則為一、兩百人。
不過,國內科技人才的供給成長不夠快。
根據經建會人力資源處的人力供需推估,2001~2004年期間,台灣的高級專業和管理人才平均每年短缺五萬人。以半導體產業而言,「人才供需落差還是會擴大,2005年大約會不足一萬人,」陳文咸說。
人才是技術發展的核心。台灣要提升技術競爭力和解決人才荒,當務之急在於提供好的環境來吸引人才。「好的環境就是total solution(吸引人才的全套解決方案),」陳陽光指出。
在吸引人才的全套解決方案中,不僅包含在法令和制度面的開放,還必須考量到外籍或歸國人才的醫療環境、生活品質,以及其眷屬的就業、教育環境等。
常穿梭於機場間的陳陽光最近觀察到,台北飛往舊金山的飛機載客率是90%,舊金山往台北則是百分之百。這個數字意義在於,一百個坐飛機到亞洲的人,有十個會留下來。
至於這十個人最終會停留在台灣或是大陸、香港等地,恐怕不是人才管制可以控制。如何留住本地人才,並讓海外人才也願意前來,考驗著台灣政府領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