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科技產業一定有成長的機會,因為與去年的低點相比,今年隨著景氣溫和復甦,科技業的前景也轉佳。不過在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通訊基礎設施的部分。由於過去三至五年有線通訊企業的投資金額過於龐大,在今年仍是處於衰退的情況,因此通訊基礎設施產業的表現可能比較弱勢。整體而言,今年仍是以科技的上游產業較看好,下游如個人電腦則視個別公司經營情況而定。
由於我目前負責韓國事業處,我認為韓國有很多地方值得台灣借鏡。首先,在金融業的改革方面,韓國的銀行壞帳已大幅減少,銀行也重新提供貸款,同時企業也積極重整。
過去韓國的問題是企業負債太高,台灣則是企業現金太多。但不論在台灣或韓國,企業都無法有效率地運用財務資源,不過韓國已經開始改變,而台灣卻沒有。台灣的銀行仍處於艱難的經營環境,銀行也不願借錢出去,政府的態度似乎是讓銀行體系緩慢死亡,這點與日本頗為類似。而韓國採取下猛藥的作法改革,使得金融體系更加強韌。
此外,南韓表現優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消費力還是很強勁,個人消費占南韓GDP(國內生產毛額)的66%,遠超過亞洲其他國家。南韓正在經歷一個長期的改變,由以前的製造業為基礎的出口導向經濟模式,開始轉而重視國內的需求以及消費量。
而消費需求的強勁也意味著韓國除了科技股之外,還有其他值得投資的標的,如一些表現最佳的股票,包括百貨公司、消費品製造商、電視購物頻道、廣播公司,甚至食品零售業。台灣則還是高度仰賴出口帶動經濟成長,內需仍然疲弱,民眾不願消費,使得去年經濟呈現萎縮的情況。
面對近日8吋晶圓廠西移的辯論,我認為大家爭論的焦點都錯了。大陸的優勢是人工便宜,但是台灣晶圓廠要去大陸不是著眼於此,而是在大陸優惠的關稅以及避免受到配額的限制。如果就競爭力而言,目前大陸其實還在早期發展階段,以半導體技術水準來說,至少要在五到十年後才有機會追上台灣,所以台灣政府不必太過憂慮。
至於大陸競爭力的優勢主要在製造業,台灣已注意到這方面,且正努力提升管理層面以提高競爭力,未來台灣發展應該從製造層面提升至設計和管理層面,例如IC(積體電路)設計就是台灣發展相當成功的一環。所以基本上台灣應可維持穩定成長的步調。
今年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市場仍充滿變數,台灣廠商面臨較艱難的經營狀況。許多企業紛紛退出DRAM市場,顯示未來大者恆大的趨勢。而許多與台灣企業合作的日本企業退出市場,使得台灣產業需要重新建立與其他大廠的合作關係。短期來說,台灣DRAM產業因供需改善得以受惠,長遠發展的情況值得注意。(高聖凱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