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再造台灣的創業精神

莊素玉等
user

莊素玉等

2002-05-01

瀏覽數 14,750+

再造台灣的創業精神
 

本文出自 2002 / 5月號雜誌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如何打造千億資訊王國

Q:你們已走過大江南北,看了這麼多,又回頭去成立三愛OB會。為什麼?

溫(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今年在江丙坤先生七十歲大壽時,剛好我跟百里(指林百里)和葉先生(指葉國一)坐在一起。平常我們很少相聚,林董當時坐在我左手邊,葉董坐在我右手邊,剛好就此聊了起來,我們現在都不居功,也就不說誰發起的。

其實最早講的是百里,他說我們成立(三愛電子)都快三十年了。

其實三十年前,葉先生是財務經理,是他去辦理辦公室登記,所以他對4月8日記得非常清楚,事實上就是這個月份成立的。所以當時就一拍即合,醞釀舉辦三愛OB成立大會。就請江英村先生,當時他也是我們六個發起人之一,就由他趕快推動。最高興的就是高董事長(高琮富),也是當時三愛真正的發起人,在國外看到尋人啟示,十八年來第一次返國,所以今天非常感動。

林(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回憶當時創三愛的點子時,高先生找溫說做點生意,而溫跟我是同學,就一起去他家商量。本來說想做些電子設備生意,剛好高先生說他從日本帶來的電子計算機壞掉,要我修理,結果我把它修好了。我看了看,覺得這個東西可以做啊!是不是就做這個好了。算是巧合吧,從此就開始做電子計算機,這算是最早的起源。

Q:現在三愛不見了,你們現在各據一方,從革命伙伴變成競爭夥伴,現在再來看這件事,有什麼感覺?

葉:實際上說是競爭伙伴,不競爭也就不會進步。我們還是經常都在一起,只是沒對外公開,經常有聯絡,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創業時的革命感情再延續,這也是想找過去三愛的人一起回憶舊日時光的原因。「老闆我不要加班好不好?……」現在這個時候的工作狀況跟以前相比,坦白說,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了,所以會滿惜緣、滿惜情的。回憶起當時大家非常的拚,記得剛開始時百里是負責畫PC板。有一次快深夜一點了,我問百里何時可以下班,他說才十點(深夜),這時他才發現他的錶已經停了,可見那時大家工作得非常專注,也很幸運有這個機緣。現在幾位好伙伴都各自創業,但是就事業的延伸而言,都是自三愛開始。所以今早跟江丙坤先生打球時,還邀請他過來,那頓飯意義非凡。

Q:整個電子行業變化很快,從早期的電算機,到現在的手提電腦,甚至到下一個階段,競爭都是相當激烈的,不曉得你們在創業的過程裡面怎麼看待未來的競爭,甚至在未來有沒有合作的機會?還是會有更激烈的競爭關係?

林:我想我們今天不只在台灣這個地方,尤其電子業又是沒什麼國別,我們也在跟韓國、日本競爭。尤其未來企業一直往上提升,競爭的對象就更多更多了。所以說,競爭則是自己要好好看對路、走對路,這反而是比較重要的。像你們很好奇,我們這麼競爭,為何還有這麼好的感情?其實我們很懷念當初有這麼一個奮鬥的過程,訓練我們一種創業、冒險的精神,也訓練和珍惜那種合作的精神,才會有這麼好的成果。大家都知道,我們起來的方法都差不多一樣,算是同一個學校吧!所以雖然我們在企業、市場上有競爭,但是遇到困難要排除還是要互相幫忙。比如說,我缺材料就跟他要,他缺了,我有多了就給他,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現在台灣代工業已經做到相當大的程度,未來還是會膨漲下去,但是要再提升得靠創新,靠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品技術。這兩個互相進步,才能幫忙整個產業提升。

我覺得現在台灣就像是個大學畢業生,即將要進入研究所了。要怎麼做,整個型態都不一樣。我們當時比較像小學生,現在大學畢業了,要怎麼進入研究所,就好像我們產業要怎麼提升,心態上都是一樣的。在那個時候是要讀書、研究跟創作,但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你講的問題是很大的。這也是每一個有成熟工業、經濟的國家都會面臨的瓶頸,要去突破。

Q:未來會不會有再合作的機會?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林:合作是要看當時的項目,看當時商業上的需要,互相有益處的合作是相互能配合,互相有搭配的條件,合作才是正面的。不能說感情好就一定合作會好,商業上若是互補的就能合作,我認為這是一個思考合作的方向。

林:我想三愛這個公司雖然不存在,但三愛的精神一直在我們心裡,在座所有諸位都是同樣的心情。事實上,我在1997年所寫的《台灣經濟苦難與成長》這本書裡面有提到三愛整個發展的延伸、後續的問題。從那個時候開始,大家就稱我們為「三愛幫」,我們也以此為榮。事實上,真正幫助我們創業的是高董事長(高琮富),他其實是跟我們一樣的年紀,但是他也很有魄力,在當時可以說畢業不容易找到工作的時候,能夠拿錢出來,讓我們這些人去創業,我們是非常感謝他。

Q:那你們從三愛學到什麼精神,讓你們後來開創事業都滿成功的?

林:溫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只要你有信心,想做什麼事情就勇往直前,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你怎麼知道自己做不到呢?定好目標去走就對了,後來我翻成烏龜精神就是這樣子。

另外一件事,當時我們畢業的時候去參觀大同、艾德蒙、RCA(美國無線電公司),發現這些都不是真正台灣的企業。當時溫跟高董打電話給我,我就很有興趣,這是代表台灣自己的資金、技術,發展台灣自己的公司,這樣的發展才是無限大的,並不是說去艾德蒙、RCA工作,是個多大的問題。我跟溫都是比較愛作夢、愛夢想,一想到一個很大的方向就很高興,可以說一畢業就不知天高地厚。那時我就很佩服高董事長,我們都是同年,就把資金拿出來。台灣當時還沒有自己的電子工業,能出資成立公司,代表台灣自己的資金成立台灣的公司,我們是被定位成第三波的企業。

台灣第一波是日本的公司經銷商,在這裡設工廠製造產品做內銷,後來發展不一樣了;第二波是艾德蒙、RCA利用台灣低廉的勞工。發展的潛力都不像台灣自己成立公司大,靠自己的技術會有無限的發展及機會。

Q:你這股精神滿可貴的,三十年前在台灣開始,也壯大了台灣自己的科技產業,剛好各位也在中國大陸有很大的發展,你們怎麼樣在中國大陸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而中國大陸的經濟處境跟各位的所長又能怎樣的結合?而兩邊經濟的輸贏,你們的看法怎樣?

林:我說「進軍大陸、壯大台灣」。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和英業達有這樣的一個默契,我們在大陸設工廠,我們在台灣的員工還是增加的。因為我們的競爭不是只有台灣本土的幾個競爭者,還有日本、韓國的競爭者,所以我們一定要利用大陸低廉的勞工,利用台灣的優勢、台灣的研發能力,一旦大陸有非常低廉的生產基地,就有競爭力了。

將來會有更多的市場占有率,台灣的研發人員也會更多。當市場占有率更大,台灣的關鍵零組件會做得更好,更需要上游;下游越大,上游就越好。

再舉個例子,飛利浦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燈泡公司,他們在荷蘭不做燈泡,只有幾個廠,專門做很貴的燈泡,便宜的燈泡在外面做,它是荷蘭公司,在荷蘭繳稅,要繳多少?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千萬不要害怕說走出去。今天不走出去了,市場占有率慢慢減少了,我們根本沒辦法支持新的研發,一定要走出去,美國也是把它的製造轉移到日本、台灣來;日本也是要轉移,這樣才能提升,不轉移就無法提升。如果荷蘭還在自己做燈泡,燈泡早就不能做了。這很簡單,你們(媒體)要瞭解,因為你們會影響民眾。

梁(廣達電腦總經理梁次震):我們在一起還真是個緣分。溫副董在我們裡面是一個把理論轉換成實務,理論與實務結合的角色。特別是我們早期,剛踏出社會,不曾經歷過在其他公司上班,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如何去凝聚力量去變成一個完全具體的公式,大家都是就自己的理想各自發展。而溫副董總是能把這些理念湊合在一起,整個凝聚結合,一步步前進。林先生則在技術上面一直帶我們往前走。

江(益世達科技董事長江英村):我記得最早的時候,三愛剛成立不久,那時我還不知道有三愛,晚上十一點多時接到溫副董的電話,他說,「老江你到我公司來上班。」我說,「那是什麼公司?」他說是「計算機」。那時計算機是手搖式的,但是到工廠去看了以後,我個人生命的方向因此而轉變。有機會跟這些人成為很好的朋友,從此就放棄研究所的課業,就這樣一路走來。回首三十年前這些人與人的相處,都覺得倍感珍惜。

Q:因為各位在國際上跟大廠競爭,當然你們現在不願意講你們下一波產品是什麼,但你們能不能給我們一個方向、或哪些產業?

林:我講了很多次,但沒人相信。就像我創廣達的時候,說個人電腦會變成筆記型電腦,當時沒人相信,現在大家都相信﹔五年後,個人電腦會變虛擬的,人家也不相信,五年後再說吧!(莊素玉、成章瑜、洪淑珍、江逸之採訪,羅詩城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