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每個職位都認真好好做,如果有一天離開這個職位,人家記得你做得不錯,做了很多事情,那就夠了。」訪談當中侯友宜說了這句話,反映他超越政治判斷的價值觀。對於新北市的未來,侯友宜則說:「我在新北市看到機會和希望、看到與國際接軌、看到一股快速崛起的力量。」
「早年我是刑警出身,在槍林彈雨中過來,現場瞬息萬變,所以應變要很快,要想到最壞的情況,去做最好的打算,隨著變化去快速反應。因為這樣的訓練,所以當疫情來的時候,我會去預測接下來可能會有什麼問題,如果發生很壞的狀況,要如何準備因應才不會失敗。」面對疫情,侯市長這樣告訴我們。
扛起境內管控之責 從嚴規劃超前佈署
台灣是海島型國家,很容易把疫情阻絕於境外,管控在境內。阻絕境外要靠中央,管控境內就需要中央與地方合作。地方政府是管控境內最重要的角色,要預先設想各種情境,也要很快去調整策略。
因為考慮到市民居家檢疫的心情,新北市率先全國成立「居家檢疫關懷中心」,陳時中部長來看過後覺得很好,也推行到全國。此外,為了因應各級學校開學,消防局實際指導各級學校演練至少三至五次,讓新北市學校都能運作順暢。在零星社區感染出現時,為了預防新北市爆發大規模的社區感染,在新店辦了一場「社區感染演練」,甚至做了擴大封鎖管制演練,針對教育、醫療體系及物資分配進行兵棋推演。在這之前我們花了兩週研究國外作法,討論出適合新北市的做法。
在疫情初期,新北市就定調要「超前佈署」,從建議中央一級開設、口罩實名制、限制高中職以下師生出國、呼籲頒布緊急命令等,雖然引來一些質疑,但決斷需要勇氣,這個決定沒有對錯,因為沒有人可以精準預測未來,要思考各種可能,決定之後就要去承擔。當市民看到市府做的比他們想的還多,建立的信心就成為抗疫最大的助力。
化危機為利基 建立防疫城市外交
如何隨著疫情的變化採取更有效的作為,需要在基層歷練很長一段時間,面對每天的場景,去思考作戰的策略,這樣往往可以把危機變成一個轉機甚至是利基。
疫情發生帶來很多社會環境的變化,看到宅經濟快速增長,我們思考如何讓新北市的商家能進化到下個時代的產業,所以經發局接下來要協助新北店家、業者轉型電商及上架超商與外送平臺。
今年3月我們就完成英文版防疫手冊,且不斷更新版本,分享給世界各地的國際友好夥伴,也和舊金山等國外城市進行視訊會議,因爲反應良好,後續還會進一步設置城市防疫經驗交流英文版臉書。此外,美國辛辛那提市、德國史坦堡縣曾分別寫信向本市求助醫療物資,事後當地媒體皆刊登新北市物資捐贈一事,市府也結合哥倫比亞大學臺灣校友會,向新北廠商採購隔離衣、面罩、布口罩,急送姊妹市與疫情嚴重的紐約市,因此交了很多城市好朋友,實際花費資源很少,但是效益非常高。
啟動新北願景工程 基礎建設與產業更新並進
作為市長,要為市民帶來願景及希望,而且可以看得到一直在往那個方向推進。新北市是台灣的縮影,有山有海,有城鄉落差,有中南部的移民和國外的新住民,也有原住民,每個人期望都不一樣,市長要凝聚市民,就要把願景講得很清楚。
以往市政建設比較重視重大公共建設,當然大的亮點可以讓城市有光榮感,但我也很重視基礎建設,把環境整理好,讓基本生活更方便,城市容貌更美好,這些是市民每天走出門外都可以感受到的。像是移走全市592個變電箱、推動數百個都更案、基隆河廊帶、淡北道路開發、跨縣市圖書資源共享等。此外,醫療體系也要更加完整,像是未來土城市立醫院將成為土城、樹林、鶯歌的醫療中心。
新北市是台北的八倍大,人口有四倍之多,但是預算相對少,過去是衛星城市整併而成,與台北市一開始就是中心區的發展軌跡不同。不過交通建設的普及,讓新北市更緊密連接周邊城市,我們擁有廣大的腹地可以做產業園區和森林公園,甚至可以創造很多公共設施的亮點,因此當交通、生活、就學、就業、醫療等相關需求都到位時,新北市會成為最佳居住環境。
未來市政藍圖是希望做到大漢溪兩邊的平衡發展,以及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建設死角,像是溫仔圳鐵皮屋、五股垃圾山,還要把部分行政中心從西南的板橋移到西北的第二行政中心,帶動新莊、三重、蘆洲的開發。
現在新北市多了很多年輕住民,產業也走向現代化、科技化及資訊化,因此吸引到亞馬遜等國際企業投資,歐洲商會也來尋找投資標的。去年一千億的招商目標順利達成,今年目標一千五百億也接近達標。目前首要是解決汐止交通問題、建構產業園區、引進國際學校等等。
全心全意拚市政 做一個有溫度的市長
我認為當一個好的領導人,就是為了要幫助別人做得更好,要全心全意站在對方立場為他著想,如何去解決他的問題。同理心其實是在實踐中培養的,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就可以更快速的進入狀況。很多事情我沒有很懂,但我跑得很勤,我努力去了解,去感受每個人、每件事的角度,所以同理心是我學習的最佳管道。
城市建設是冰冷的,只有溫度跟有感度,才是創造城市進步最大的原動力。市政上也是,不論科技再怎麼進步、SOP訂得多細,人與人相處的感覺總是不可取代。當刑警或當市長都一樣,我只要辦好一個案件、幫助一位受害者,或是解決一個市政問題,為市民做了服務,讓人感同身受,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