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是台灣備受注目的新興產業,業界的發展並沒有明顯的主軸。然而新藥的研發是中外生物科技界兵家必爭之地
人類用藥需求不斷擴大,市場上也沒有壟斷者,新藥的利潤極大,因此新藥開發在生物科技中普遍被看好。
處方用藥的利潤很高。即使是專利過期的藥,毛利率也有50%,淨利率在15%至20%之間;專利期間的藥價值更高,90%的毛利率十分平常。「如果毛利率只有80%、70%,那是很遜的藥,」中華開發工業銀行技術部專案經理李世仁說。
過去二十年,醫藥市場產值放大二十五倍,市場潛力雄厚。以美國為例,2001年醫藥保健市場的產值是1兆美元,占其國民生產毛額的14%。
世界的重大疾病依序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中風、憂鬱症,老人皆為罹病最大危險群。老年人口持續增加,使醫藥市場繼續增長,而且還沒有出現壟斷者。
人類的三萬多種疾病,幾乎都是老人病,老年人口成長迅速,但是只有一萬種疾病有治療用藥,而且「大多治標不治本,」李世仁說。
目前醫藥市場上還沒有壟斷者,只要找到一個藥,比目前的藥效果更好,或副作用更低,就可以主宰市場。
由於全世界的醫藥產業都剛起步,大家都有機會。誠信開發經理陳志光認為,這種以研發為主,生產智慧財產的工作,在哪裡做都一樣,只要能結合歸國學人和本土化學家,加上台灣成本較低,可以和歐美競爭。
策略聯盟可以增加台灣醫藥產業的競爭力,也是重要的趨勢。新藥研發需要許多人力和金錢,若能與歐美跨國製藥公司策略聯盟,不僅和國際生技接軌,也能獲得金援。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博士曹佳莉解釋,由於生技範圍既廣博又專門,鑽研不同領域的人一定要合作,尤其台灣資源有限,一定要策略聯盟,聯手出擊。
舉例來說,臨床一期需要二十至四十個病人,臨床二期需要一百至三百個病人,臨床三期則要一千至三千個病人,生技公司必須和醫院、醫生策略聯盟,研究開發與臨床實務的密切配合,才能得到寶貴的新藥實驗數據。
華人熟悉的中草藥也順應新藥研發的趨勢。中草藥製成健康食品,短期內馬上可以創造大量營收,但是健康食品的市場和淨利,都不比具療效的藥品,因此長期而言,若要獲取更大利潤,最好申請以新藥上市,成為處方用藥。
中草藥配方很多,只要尋找五千年來的獨門配方,好好去做,發揮空間很大。
台灣生物科技開發基金會董事長江晃榮就最看好華人深具利基的中草藥發展,不過首先要解決證明中草藥作用的問題。
中草藥欲申請新藥上市,得先解釋各味中草藥間的複雜作用。因為新藥的申請必須列舉所有實驗(含臨床前、後)的清楚數據,說明藥物的機制。
然而中藥機制的說明目前仍相當困難。力德生技副總經理繆正志指出,中藥都是複合成分,很難解釋某個成分就是造成某種效果,因此科學數據驗證對中草藥新藥發展是一大挑戰。
此外,大陸是台灣發展中草藥新藥不可忽視的對手。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歐美的中草藥市場會出現大陸這個強勁的競爭敵手。陳志光認為,大陸生物科技方面的實力不容小覷,雖然他們中草藥產品的品質良莠不齊,但是「良」的產品也很有競爭力,有條件和台灣比拚。
儘管台灣從事新藥開發還有許多難關要突破,三至五年內可能看不到具體成果,但是陳志光建議,大家要有心理準備,長期奮鬥,「因為這畢竟是生技中最大的一塊,這是一定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