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把知識或智慧分為四個層次——資料、資訊、知識、智慧,愈前面的愈公眾,愈後面的愈個人;因此智慧脫離不了人,與經驗的累積有關,與人對一件事的insight,也就是洞察力有關。
知識和智慧資本跟資本一樣重要,開創知識經濟的新公司,人及人所代表的知識,是公司最重要的原始資本。
知識經濟只是一個名詞,企業長久以來都很重視智慧資本,例如研發時所做的工程筆記(engineering notes)、製程改變也有文件和規範,這些都聚集了公司的知識。只不過現在工業化的程度更高,原先容易差異化的東西,已逐步被具體記錄下來,廣為人知。例如,做代工、加工所需的知識,像是材料的選擇、品質規格等,多半可以具體記錄下來,大家都可以取得,價值就不高,價格拚得你死我活。
因此,現在大家要想一些新的方法。有愈來愈多公司在成立時,看到一些特殊的知識,或是找一些與眾不同的知識和秘技(know-how),用不同的方法來做。所以,現在錢比較不重要,人和知識、智慧比較重要。
創業理念把人、知識、錢聚在一起,問題是錢和人都有地點的選擇和喜好,如果我們的精英分子都要去大陸工作,傳統產業把錢都帶去大陸,那麼台灣怎麼辦?如果我們跟大陸做一樣的東西,長期台灣會被邊緣化。
現在留在台灣的企業,要靠創新、服務、共享。例如,外界只知道旺宏電子賣Mask ROM(罩幕式記憶體)給任天堂的遊戲機Game Cube,其實Game Cube除了中央處理器是英特爾公司供應之外,其他都是旺宏的,這就是共享新產品的規格、設計方法。
企業西進之後,情勢反而明朗了,有很多符合知識經濟核心價值的知識和智慧可以在台灣發展,目前的規模也許還小,但若不重視它,我也不曉得有什麼更好的明天。人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有選擇權,如果台灣被邊緣化了,就沒有選擇權。每一個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大家往這個方向去想。這是一條長遠的路,但是不怕難,只怕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