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落實無形資產有價觀念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2002-03-01

瀏覽數 16,750+

落實無形資產有價觀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2 / 3月號雜誌 第189期遠見雜誌

目前公司法是以有形資本為基本思考點而訂定,所以不論銀行貸款、股票市場認定公司價值、或是政府採購時,所有的思維模式、價值判斷標準,也都是從有形資產如房子、土地等來看。在知識經濟時代,只有內行人知道無形資產價值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但是必須要全民都能瞭解智慧資本的價值。

關於無形資產有價,不能只是停留在觀念問題,一定要落實到客觀機制標準,讓一些跟高科技沒有關係的投資者,也能清楚認知。這是台灣走向知識經濟時代,提升競爭力的根本。有些從智慧資產角度來看的好公司,政府、銀行、資本市場都不認識它,它怎麼可能變成一個大企業?

台灣整個大環境是不是已經調整到非常支持智慧資本的形成,還是有議論的空間。一個機制的建立不是專業人懂而已,必須各行各業都同時有這樣的認知。可是,智慧資本的評估方式,風險很大,不好認定,如何公正客觀,由誰來認定比較容易被接受,有很多方向跟作法。這次我們這個智慧資本研究訂了一些需要去調查訪問的智慧資本指標,像客戶關係即是其一,這些指標必須具公信力。

台灣企業投資於研究發展的最大部分,在於開發跟改良,但真正創新涉及市場投資,整個國家的創新有沒有足夠力量支援。我心目中的創新不是只有企業界所投入的產品開發、改良,而是由像工研院這樣的政府研究單位也要投入。如果希望整個國家的創新體系強,必須產官學彼此互動,加強效益。

比方說,工研院就必須調整作法符合創新需求。我們在工研院保留一筆獨立的經費,有新的構想,隨時提案給內部專家討論決定。另外,不是每個案子都要被討論跟審查,因為很多創新都是很瘋狂的點子,剛開始的時候必須讓他試,做到一個階段才提醒他要小心。

大學擁有超過60%的博士,應該擁有最多的能量才對。大學其實應該把教育人才跟做研究分成兩件事。我倒建議大學應該多設研究所,形成群組研究,如果只是個別教授就不能做這麼大的研究,沒有一群人,不可能有很大的影響。(徐嘉卉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