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鉅變的疫後世界,聽到的壞消息總是多於好消息,究竟何處尋得「希望」?以下是《遠見》總編輯李建興給您的一封信,期待《遠見》能持續給您前進的動力。
親愛的讀者:
最近的您,一切都好嗎?
好不容易,台灣終於在6月7日,針對部分防疫禁令,啟開了解封的第一步,而您,囚錮已久的方寸,是有了全然的釋放,還是依舊惶惑不安?
其實,我跟您一樣,都知道「災難是一時的」,而難就難在「重建是長遠的」。「鉅變」發生的當下,由於眾所矚目,有許多人、許多力量會陪您一起捱過,但到了重建,則進入了「兄弟登山」的階段,那種語彙不出的孤獨與徬徨,才是最大的惡魔。
所以很謝謝您願意閱讀這封信,聆聽我的分享。
事實上,回想晚近我們所面臨的災厄,一如SARS、納莉風災、921地震……等等,都給了人們如末日般的震撼,但回想起來,這世界到頭來不也還是依然運轉、依然站了起來?
因此,經驗多了,反倒讓我體悟出:「無論世局多麼殘酷,世人都不會僅剩憔悴的景色。」許多因劇變而生的「希望」,其實任人俯拾。
於是,正當全球還深陷茫然之際,《遠見雜誌》七月號,以封面主題《誰偷走了我的客人?》來提醒所有為業績、為生意所惱的人,當您以為疫情扼殺了您的生計,其實疫情卻也為您攬來可觀的新客。
於是,表面上,疫情讓世界變得封閉、孤獨與憔悴,但其實,許多人與環境、機器、國族、經濟、產業間的多維共生關係,正在快速萌芽中。因此,《遠見》八月號的封面故事—共生新台灣,要與您分享的是心得是,我們進入的不是一個去全球化的幽暗世界,而是一個全面啟動合作模組的共生時代。
所以,在這集體迷惘的氛圍下,我們想帶給社會的不是陳義過高的解答,而是「希望」,希望透過《遠見》的內容,讓您及您的公司、您的親朋好友,對未來的願景,得以涓滴成河。
遠見雜誌 總編輯 李建興
最近的您,一切都好嗎?
好不容易,台灣終於在6月7日,針對部分防疫禁令,啟開了解封的第一步,而您,囚錮已久的方寸,是有了全然的釋放,還是依舊惶惑不安?
其實,我跟您一樣,都知道「災難是一時的」,而難就難在「重建是長遠的」。「鉅變」發生的當下,由於眾所矚目,有許多人、許多力量會陪您一起捱過,但到了重建,則進入了「兄弟登山」的階段,那種語彙不出的孤獨與徬徨,才是最大的惡魔。
所以很謝謝您願意閱讀這封信,聆聽我的分享。
事實上,回想晚近我們所面臨的災厄,一如SARS、納莉風災、921地震……等等,都給了人們如末日般的震撼,但回想起來,這世界到頭來不也還是依然運轉、依然站了起來?
因此,經驗多了,反倒讓我體悟出:「無論世局多麼殘酷,世人都不會僅剩憔悴的景色。」許多因劇變而生的「希望」,其實任人俯拾。
於是,正當全球還深陷茫然之際,《遠見雜誌》七月號,以封面主題《誰偷走了我的客人?》來提醒所有為業績、為生意所惱的人,當您以為疫情扼殺了您的生計,其實疫情卻也為您攬來可觀的新客。
於是,表面上,疫情讓世界變得封閉、孤獨與憔悴,但其實,許多人與環境、機器、國族、經濟、產業間的多維共生關係,正在快速萌芽中。因此,《遠見》八月號的封面故事—共生新台灣,要與您分享的是心得是,我們進入的不是一個去全球化的幽暗世界,而是一個全面啟動合作模組的共生時代。
所以,在這集體迷惘的氛圍下,我們想帶給社會的不是陳義過高的解答,而是「希望」,希望透過《遠見》的內容,讓您及您的公司、您的親朋好友,對未來的願景,得以涓滴成河。
遠見雜誌 總編輯 李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