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注意力經濟」的興起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2-02-01

瀏覽數 42,400+

「注意力經濟」的興起
 

本文出自 2002 / 2月號雜誌 第188期遠見雜誌

(一)從「資訊」時代到「注意力」時代

在人類社會,每一個新主義(如三民主義)、新學說(如供給學派)、新觀念(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新名詞(如WTO),以及新片語(如讀一流書、做一流人),都反映出它的時代背景、社經環境、文化因素、價值觀念以及必須推動的改革。十餘年來,「資訊時代」一詞的出現,起源於資訊的蓬勃及廉價的提供,受人歡迎;接著網際網路的盛行與電子郵件的無遠弗屆,出現了資訊的氾濫,使人焦慮。媒體中的Information Overload(資訊超載)、Info-Stress(資訊壓力)正形容了資訊過多帶來的煩惱。

當商品的供給過多,超過需要,「價格」就下跌;當資訊的供給,超過需要(個人所能消化),「注意力」(Attention)就下降。

「Attention, please!」這是在西方社會,從莊嚴的國宴到盛大的總統記者會開始前,首先聽到的兩個字。現在兩位美國學者(也是顧問公司負責人)戴文派特與貝克(Thomas H. Davenport與John C. Beck),把「Attention」定位為影響企業成敗的主要因素,寫成了一本具有開拓新領域的《注意力經濟》(The Attention Economy)。對他們這樣的嘗試,應予讚賞;對這本書的內容,也值得大家重視。

三十年前剛在威斯康辛教書時,當時最大的投資,就是買了一套三十冊褐色封皮的大英百科全書,在每一冊的扉頁上寫著:「讓知識不斷地成長,來豐富人類的生活。」難以想像的是,面對知識的普及,人類的注意力因五花八門的誘惑卻遠離了知識。

(二)兩位學者的思維

這本取名為《注意力經濟》的書,是在討論注意力,在企業中的角色以及與相關因素間的互動。

讓我摘引一些他們提出的觀察,誘發讀者的注意力:

‧「注意力」已經成為比實際貨幣更重要的貨幣。

‧當大家忙於四處收到的電子郵件,就少有時間專心在思考與反省。

‧美國是第一個患有注意力渙散的社會。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賽蒙(Herbert Simon)說得對,「資訊消耗了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資訊過多就產生了注意力匱乏。」

‧因公務上網的人士中,約有五成在上網時是「公器私用」。

‧注意力有報酬遞增傾向,擁有愈多注意力者(如電影明星),愈容易獲得注意力。

‧注意力的定義就是把集中的精神投注在特定資訊的項目上。這些項目進入我們「意識」,經過篩選,然後決定是否採取行動。「意識」是靶,「注意力」是靶心。

‧傳送一千次類似的資訊,不如傳送一次「與眾不同」的資訊,效果還比較好。

‧注意力的最重要功能還不是在收納資訊,而是剔除資訊。

‧影響公司效率的,常是公司內部把注意力,過度地用在派系、閒話、謠言上。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得來容易的資訊不容易引起注意;自己花時間與金錢取得的資訊,才會受到重視。

‧軟體使用專家Jakob Nielsen認為,「大多數網路學者把使用者的注意力,當成第三世界的國家,可以剝削濫用。」

‧雅虎行銷副總裁Seth Godin說過,「行銷就是一場消費者注意力的競賽。」

‧「資訊疲倦症候群」的症狀就是煩躁、易怒、胃痛、失眠、倦怠……因此必須要設法改善,求取資訊氾濫及注意力的平衡。

(三)善用注意力:自己的體認

由於一直在讀書與教書,早年就體會到「注意力」的有限性與重要性。自己也就不自覺地歸納出要如何善用「注意力」,簡單地寫出來供讀者參閱:

(1)自己不需要恐懼漏掉重要資訊;重要的是不要做資訊的奴隸;也不要濫用注意力,每天不斷地在過濾哪些是重要的資訊。

(2)除非是記者或情報人員,不需要把自己當成「消息最靈通的人」(機會成本太高),但要把自己當成善用資訊的人。

(3)善用「注意力」,就是善於掌握「優先次序」——分清哪些是重要的及不重要的。「捨」才會「得」,集中焦距,才能發揮核心優勢。

(4)吸引注意力的捷徑:個人靠聲譽,公司靠品牌,國家靠形象。

(5)商品靠廣告買來的注意力,可以激起一陣火花,但要贏得持久的注意力,就要有持續的創造力。既不易有萬年老店,也不易有百年老貨。

(6)「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種機會成本。把兩小時的注意力集中在三小時會議上,就不能做三小時的其他工作。

(7)注意力難以聚焦的最大敵人,就是不肯說「不」。做人面面俱到,做事拖拖拉拉,講話拖泥帶水,決策左顧右盼,全患有「注意力匱乏症」。

(8)不要把「錯」的問題,花很多注意力來解決;注意力既然是稀少的「貨幣」,就要用在值得的事情上。「明察秋毫」的境界,由於機會成本太高,需要三思。

(9)優秀的管理者,把少於一半的注意力,對付當前問題;把多於一半的注意力,策劃未來的發展。

美國總統布希在911恐怖事件之後,曾在國會演講中宣稱,「我們不會倦怠、我們不會萎縮、我們不會失敗。」

這一宣稱,對當今被資訊淹沒的企業而言,對患有資訊匱乏的企業人而言,也充滿了鼓舞。憑藉「注意力」的對焦,企業當然不會倦怠、萎縮、失敗;而且必能在資訊超載的瓶頸中,脫穎而出。(編按:《注意力經濟》一書將由天下文化於2月初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