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老子講的「道」是,不要執著於道是什麼,一定要去理解道的內涵,然後在生活中奉行,並且在做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情況不斷調整。(本文摘自《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一書,以下為摘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按照道去做,人生更少碰壁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書甲、乙本(下文簡稱為帛書本,如版本文字有異,則標明帛書甲本或帛書乙本)中是這樣寫的,這句話在通行本中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意思是,大道是可以遵照執行的,但不要執迷,因為它並不一定是永恆的「道」。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這句話,大部分人會認為第二個「道」字是「說」的意思,說的是道如果可以用來講解的話,那麼它就不是永恆的道了。
但是,我有不一樣的理解。我是從「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這一整段話的角度來思考的。
「名,可名也」裡第二個「名」是第一個「名」的名詞動用,意思是名稱、稱謂如果可以被用來命名、稱呼的話,那麼它就不是永恆的名了。
古人寫文章是非常講究工整的,前面的「道,可道也」和後面的「名,可名也」是對應的,那麼「道,可道也」的第二個「道」,也應該是第一個「道」的名詞動用。
所以,我認為第二個「道」解釋為說不太合適。道路的「道」名詞動用,就是走的意思,解釋為道是可以用來遵照執行的更合適。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接觸得到道。人生不過百年,怎麼過都是過,但如果你知道有道的存在,知道這裡面的祕密和遊戲規則,然後按照道的規則去做,人生豈不是更順遂,更少碰壁,更加從容,更有成就嗎?道不是用來說的,而是用來做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道是可以遵循的,大家一起去學習,同時在領悟道的基礎上,讓道走入我們的生活,你會發現人生真的跟以前不同了。
道雖好,但不是永恆不變的
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當年,我在準備高考的時候,有個同學在報紙上發現了高考狀元介紹的讀書方法—他每天晚上讀一個小時書,睡一個小時覺,再讀一個小時書,再睡一個小時覺……結果他一個晚上比別人多讀了好多書,省了好多睡覺的時間。我們一聽很開心,覺得這個方法好,於是也這麼做。結果一段時間後,大家臉色蠟黃,精神萎靡—為什麼人家用這個方法可以,我們用就不行呢?就是因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這句話在通行本裡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個「常」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恆常,就是永恆的意思;另一種是尋常的意思。有很多人把它解釋成尋常:道如果可以說的話,那麼就一定是高深的道,而不是尋常的道;或是,一旦你們把道說出口就已經是尋常的道了等等,大家莫衷一是。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帛書甲本裡寫的是「非恆道也」,看來這是老子用的原字。後世把它變成了恆常。所以,把它說成尋常,意思就不成立了。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大道是可以遵照執行、去做的,但是一定要記住不能執著。
為什麼說道是可以遵照執行的,但是不能執著呢?
第一個原因:我們可能只理解了大道的其中一部分,落到紙面上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一旦這個形式被我們以固定的內容講出來了,有可能那裡面的奧妙就無法完全表現出來。
第二個原因:道不是永恆的,不是恆常的。
所以老子講的「道」的意思是,不要執著於道是什麼,一定要去理解道的內涵,然後在生活中奉行,並且在做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情況不斷調整。
古代聖人幾乎都說過這樣的話。比如在佛家的經典《金剛經》裡,佛祖說,佛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將佛法比喻成竹筏,用竹筏渡河以後,還要背著這個竹筏走嗎?明白了佛法然後去奉行,還要執著於它嗎?不用了。
所以,如果你還要執迷於佛法,那就叫著相了。因此,你應該理解佛法的深意,領會它的精神,然後去做就行了,但是不要執迷於字句,不要執迷於形式。
這種聖人很了不起,上來一講經典,先把自己的話的定位說清楚,就是想讓大家不要執迷。
一條道走到黑讓我們吃了太多虧
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錯誤都是因為執迷而犯的。比如,古代醫生用過的調養身體的方子我們能拿來就用嗎?當然不行啊!因為這就像老房子破廢了,你要把老房子裡面能用的木材拆下來,裝到新房子裡,肯定要按照新房子的大小把木材削削減減,重新加工一番才行。古代所有的經典藥方也都如此。如今人們的體質不同了,所處的氣候環境也不同了,怎麼能拿來就用呢?
這種情況在健康領域很常見。比如很多人說,健康講座告訴我們,人一天要喝八杯水。天啊,誰這麼說的?冬天和夏天一樣嗎?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嗎?陰虛體質和陽虛體質的人一樣嗎?完全不一樣。那為什麼一定要都喝八杯水呢?這就是拿一個方法當作金科玉律,然後一成不變地去用,這就不對了。因為八杯只是一個大概的量,我們理解了背後的原理,在生活中重新調整就可以了,不能健康講座說要怎麼樣我們就不考慮實際情況地一一照辦。
再舉個例子,現在北方有好多老年人會到南方過冬。有人說這違反了中醫的「閉藏」原則。其實也不見得。因為北方冬天寒冷,空氣乾燥,年輕人可能沒問題,但是很多老年人的呼吸系統已經很衰弱了,這個時候,如果在北方的話,一次感冒就足以讓老人病危,甚至致命。那麼這時把他送到溫暖的南方,比如空氣清新的海南島,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了。而且在南方不出大汗、不過度消耗的話,也是閉藏,何必執著於南方、北方呢?
所以一定要理解「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這句話,道,我們可以拿來用,但是要隨時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