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西安作家賈平凹位於西安太白南路電視小區內的小單位,出租車師傅識得賈平凹,他說,「賈平凹在西安大名鼎鼎,婦孺皆知。」不過他卻找不到這個冷僻的地址,輾轉問了多名路人,才尋得賈平凹自稱工作室的小公寓。
這棟賈平凹用一百幅字換來的小公寓,看起來不起眼,甚至顯得有些陳舊,但進了門卻別有洞天,滿室的秦磚漢瓦、陶罐奇石。「這些有朋友送的,有用字畫換來的,多半還都是買的,」賈平凹的陝西腔帶著濃濃的黃土味。
「我也不真是什麼古董收藏家,這些傢伙也不真值啥錢,我只是喜歡古物所營造的氛圍,」談起文物收藏,賈平凹逸趣橫飛。他說,「在陝西這塊土地,只要向下挖,都能夠挖出寶貝。」
賈平凹帶領記者參觀他的「小博物館」,這些罐子至少是漢代的文物,這些磚瓦則是魏晉南北朝的。他說,這磚上通常都有圖案,我寫作通常將這些磚擺在那裡,「每塊磚的來歷,都有歷史在裡面。」
賈平凹「玩物興志」。他常常一個人坐在這間陰暗的屋子裡,賞玩這些文物,移東挪西,就這麼耗上一整天。他說,「這些東西並沒有直接成為我的創作主角,不過對我的創作卻是潛移默化的。」
創作散發古都氣息
賈平凹的創作,從早期近百萬字的《商州三錄》,到喧騰一時的《廢都》,以迄近作《懷念狼》,這些以陝西為背景的創作,的確能夠清晰地嗅出這些古物所散發出的古都氣味。
賈平凹以文學創作聞名,海內外文學獎,得獎無數,在陝西已然成為國寶級作家。1994年間,所著《廢都》出版,上市不到一個月時間,銷售量達兩百萬冊以上,一時洛陽紙貴,這部被譽為現代《金瓶梅》《紅樓夢》的奇書,當時在兩岸三地掀起了一陣文學熱潮。
不過對於這本賈平凹自許是他第一本以城市為背景的小說,上海的評論家卻提出這樣嚴苛的批評,「《廢都》當然不是一部城市小說,在那兒我們看不到城市景觀。」
與上海等沿海城市相較,西安的確不是一座現代化城市。賈平凹表示,這個城市基本上是建立在農業區,受到農耕思想的制約,因此變化不大。他說,「在1949年以前,西安的城內與鄉下沒有太大的區別,即使改革開放後,依舊看不出現代氣息。」
「西安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城市,」賈平凹說,「它的古文化積澱比較厚,文化氣息遠比其他城市都好。」不過這種文化氛圍對文化創作有正面影響,也有負作用。賈平凹說,創作人的創作素材俯拾皆是,垂手可得;但也制約了創作人的自由空間。
他分析,這些人刻苦出身,志向也大。而由於西北地區的生存條件差,導致作家多半思考國家民族的大方向,因此寫作內容充滿農耕思想,傳統的東西多,與沿海城市相較,前衛的東西相對較少。
「七○年代開始寫作,八○年代開始寫書法,九○年代開始作畫」的賈平凹以文名著稱,書畫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他現在自稱工作室的小公寓,就是1996年以一百幅字換來的,當時價值10多萬元人民幣。
身在古都自覺習字
虞世南、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唐代著名書家的靈魂悠遊於碑林之間,李白、杜甫的身影魂縈夢牽,賈平凹說,「會習書法是身在古都自覺的思想。」
賈平凹說,在別的地方,一般的書畫家,多是專業;但在西安,許多的書畫家,多半是作家,或者是其他的藝術工作者,因為愛好書畫,而投入書畫的。
賈平凹去年還集合了這些人,發起成立了「太白書院」,成員有學音樂的、有戲劇的、有大學教授,不定期交流並舉行書畫展。
賈平凹年初才舉辦了個人書畫展,他的畫禪思、文學性濃,少了專業,卻多了樸拙童趣;他的書法沒有前人的陰影,自由渾灑,大氣十足。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副理事長吳三大形容,「賈平凹寫的是作家字。」
西安是中國佛、道的發源地及聖地,在賈平凹的文學創作及書畫中,總能感受到這種氛圍。賈平凹說,他讀佛經,但談不上研究;他茹素,卻不戒葷,只是肉吃得少。強調的是「在家居士」。
不過談到佛,他又得意地拿出他的珍藏——唐代琉璃佛珠。他雖說,「琉璃不過是玻璃珠子」,但這副佛珠置於燈光下,卻寶藍剔透,非尋常物。他說,這佛珠,夏天戴,太招搖,只有冬天著長袖時,才敢戴。
賈平凹寫作曾經嘗試用電腦,但從小對機械的恐懼,最後仍是放棄了,鋼筆一隻仍是他的吃飯傢伙。他會先用一本精美的筆記本做為草稿簿,寫草稿,說是草稿,其實工整一如電腦排版,再謄到沒有格子的稿紙下,邊謄邊修,通常至少得修改兩次,才會定稿。
一部百萬字的著作,可能就要謄寫個三、四百萬字。以賈平凹龐大的著作量,這半輩子筆耕了也有近億字。賈平凹說,「我寫作不強求,人一輩子可以寫多少東西,上天早已有了定數。」
賈平凹生於陝西、住西安、戀西安、寫西安、畫西安。或許不一定西安才能出賈平凹這樣的作家,但沒有西安肯定沒有賈平凹。
難怪友人這樣形容賈平凹與這片土地的關係,「他像兵馬俑似地深戀著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