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用版畫和世界接軌

徐嘉卉
user

徐嘉卉

2002-01-01

瀏覽數 13,000+

用版畫和世界接軌
 

本文出自 2002 / 1月號雜誌 第187期遠見雜誌

「從一開始,印記已經是一個溝通和描述證據的一種方法,」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學系教授查理斯‧馬瑟(Charles Massey, Jr.)在「中華民國第十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的學術研討會中,如此描述「版畫」這種人類最原始的藝術。

印記與素筆勾勒的浮世繪

從古老年代住在石洞中的歲月起,人類便懂得在牆上留下掌印、用有顏色的石塊刻畫生活。無獨有偶的,本屆版畫類金牌獎——泰國籍藝術家維拉‧佳陽尼塔亞(Vara Chaiyanitaya)的作品「孩童肖像——社會受難者6號」也正好呼應這樣的生活歷程,將觀察的層次轉為現代化產物—─大眾媒體的文字。

一名雙眼黑白分明的女孩,無辜而銳利地直視觀者,女孩臉上烙印的文字,說明創作者維拉‧佳陽尼塔亞所指控的對象—─媒體。「現今泰國社會所遭遇的難題,遠較我們自廣播、電視與報紙等傳播媒體所看到的或聽到的更多,」維拉‧佳陽尼塔亞在創作自述文章中這麼說,「所有媒體之所以喜歡闡述暴力與社會的黑暗面,是為了搶新聞和製造新聞,這也使得媒體成為我們社會裡的痛苦證據。」

版畫類優選獎得主馬其頓共和國的傑尼‧康斯坦丁諾夫斯基-龐都士(Jani Konstantionvski-Puntos)在「多聯作82」中,以綜合媒材拼貼出藝術家的數學心情。作者以側放寫滿數學公式的黑板,陳述「版」的概念,傳達數學難懂的感受。作者特地在畫心紙片的左下端附上手寫字跡,在打破版刻、拓印、勾勒與書寫疆界的同時,作者自述要探索的主題—─「人類心智與情感之間的關係」,便隱然浮現。

藝術品可以在素描與版畫之間運行自如,往往也意味著藝術家在這兩種領域間可以「隨心所欲」。我國籍的參賽者潘仁松,就是在贏得第四屆版畫類金牌獎之後,再度以「山丘」為題,奪得素描類金牌獎。

潘仁松繪畫世界裡的花草樹木,造型童趣,圖畫左方畫緣以圖章形式標示畫名「山丘」、作者簽名「松」和作畫時間「2001」年的刻印,又令人聯想到中國文人寓情於景。

作者潘仁松在創作自述裡寫道,「……思考不斷在物我之間來去,不斷地確認視覺的不可預期,……。我明白其中有接近真實的東西,這也許是開始接近所謂的天人合一吧。」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在邊緣藝術中尋找生存空間

「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起源於1983年,前文建會主委陳奇祿為了讓當時才剛成立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在國際間打響名號,決定效法日本,以創作媒材最簡單、還原作品展覽最容易、以及具有可複製性質的版畫藝術,做為跟世界接軌的切入點。

在歷經五屆每兩年一次的版畫類作品國際徵件評比之後,第六屆起增加素描部分的徵件,在這期間,主辦單位也由文建會轉而變為北美館。

將近二十年的資源累積,我國舉辦的版畫及素描大賽也成為亞洲權威。在「中華民國版畫及素描雙年展」舉辦屆滿二十週年之際,北美館特別邀請歷屆得獎者展出最新創作。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才郎指出,許多當初在這項展覽中嶄露頭角的藝術家,歷經時間萃煉,後來都有更成熟的發揮。例如第一屆版畫類國家文藝基金會獎得主鐘有輝「迷你心情」就突破了單純「版」的限制,採用綜合媒材敘事,以能夠呈現「旅行」概念的金屬汽車和棉質T恤為素材,描寫四處觀賞景色後,殘留在旅行物件裡的繽紛記憶。

在邀請展中,有七十七位歷屆版畫素描比賽得獎者提供包括三十七件版畫、三十三件油畫、水墨、複合媒材等平面作品和七件立體作品。本屆得獎作品展則是三千多件參賽作品中的精選之作。王才郎說,「期盼藉著紙上創作的相關展出與推廣,能帶動台灣民眾,對全球各地文化與藝術有更深一層的體驗與瞭解。」

雖然,如同查理斯‧馬瑟所說的,在一般人的錯誤認知裡,版畫被定位為比雕塑更低層次的邊緣藝術,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北美館才有機會跨出台灣,放眼國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