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化銀行讓老台灣變活資產

誰說銀行提存的一定是錢?

許雅綿
user

許雅綿

2020-05-31

瀏覽數 48,650+

限定文章為訂戶專屬,『 訂閱遠見 』將開通無限瀏覽!

文化銀行創辦人邵璦婷(右)與團隊;圖/蘇義傑攝。
文化銀行創辦人邵璦婷(右)與團隊;圖/蘇義傑攝。

本文出自 2020 / 6月號雜誌 數據.紅利.階級戰

「歡迎來到文化銀行,這裡專存不想被遺忘的記憶。」破天荒,台灣首度出現一家不給存錢,而是幫人存記憶、存文化的銀行。

文化銀行的四位創辦人,雖都是年紀輕輕的八年級生,卻有著一副「老靈魂」,關注著台灣傳統文化傳承及古蹟保存。而之所以會開創文化銀行,竟源自一個「答不出的問題」。

成功媒合,讓九份再活起來 

故事要從2014年永和的一家青年旅店說起。邵璦婷和陳慕天、許天亮、張均谷是交通大學的同學,分別就讀人文社會、機械和電機系,畢業後於永和合開一家青年旅店—台北1949。

會以1949起名,是因為這一年,對台灣意義重大。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頒布戒嚴令,開始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無論省籍,都被烙下深深歷史印記。也因此,店內所有設計圍繞著台灣歷史人文開展。

「開店之初,適逢Airbnb來台,帶動民宿業,」邵璦婷以「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形容當時的榮景。

未料,熱潮一過,加上民宿管制愈來愈嚴,旅店生意大不如前,最終,在2016年黯然收場。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

遠見 x 科學人 特價 3,980 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