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用心,就會做對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2-01-01

瀏覽數 16,500+

用心,就會做對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2 / 1月號雜誌 第187期遠見雜誌

台灣的惡質選舉、統獨糾纏與省籍情結,不容易帶來台灣的政治安定;但是散布在台灣各階層的民間人士與民間組織,仍然鍥而不捨地在為提升台灣社會,做出了難能可貴的奉獻。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先生就是這麼一個典範。

自1976年起,在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擔任教職的黃大夫,就經常往返美國與台灣,他首先關心台灣醫學的發展,然後在1988年秋天,抱著破釜沈舟的決心,回到台灣來開始遊說和籌款,要籌建國內第一所治癌中心。這是一條艱辛的路,但更是一條歸鄉的路。

十三年前,從台北市立仁愛醫院裡租用兩層樓開始,病床總數不到七十床,到今天這所國內唯一的治癌中心,已擁有三百五十個病床。三年前我第一次踏進位在北投的「和信」,立刻被那設計的亮麗、新穎、親切所吸引。它不像一個醫院,因為它沒有典型醫院中的嘈雜、沈悶、藥味。大樓中每項設計可以感受到它的用心,每一個陳設呈顯出它的氣質。這麼多年來台灣的公共建設,不僅嚴重落後,而且設計落伍,有哪一所大學、哪一座醫院、哪一幢政府辦公大樓,擁有現代化的質感而且講究維護的?

如果有錢,硬體的現代化還不難;軟體(包括觀念)要能現代化,則是難上加難。這正是黃院長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正是他最大的優勢。

在這本新著《用心,在對的地方》裡,我們讀到了他如何耐心地堅持自己理念,或孤軍奮鬥、或以理服人、或日久見人心。黃院長以四章、三十多篇文章,探討四個相互貫連的理念:(1)做個好醫師、(2)追求醫療好品質、(3)改變國內的醫療制度、(4)釐清觀念。

最使黃院長費神的還是「無時無刻不斷地碰撞著傳統文化、既有觀念,以及健保制度的衝擊」,減慢了進步的速度,因此他的心情常在喜悅、憂鬱與焦急中打轉,這真是一個推動進步觀念的有心人的真實寫照。

在黃院長心目中,「病人」最重要的部分不是「病」,而是「人」,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倡導「醫院經營者首要的任務就是保障醫療品質,照顧病人的最大利益」。面對不合理的健保制度,更苦口婆心地主張「正確的醫療,才是最經濟的醫療」。

黃院長深知要改革一個社會的醫療體制、以及多種的配合措施,是何等的艱辛!他以身作則,從他創設的和信醫院做起;從他參與教育部、國衛院、衛生署等重大醫療政策及議題的規劃與評鑑著手;更用文章及演講,來四處扎根。十一年來日以繼夜地努力,儘管辛苦,但已有豐碩的收穫。以最具體的和信醫院治癌成效來比較,照顧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已與美國的成績相當,在國內特有的鼻咽癌和肝癌的治療成績,更超越了美國。

在討論醫術與醫德時,他引證了美國醫界的一個說法:「最危險的醫師是很慈祥地握著病人的手,卻一再地為他做錯誤決定的人。」(頁21)這說明僅有醫德不可取,必須要有醫術。我敢大膽地說,在台灣有醫術的醫生不少,有醫德的人太少。這就是為什麼在書中四十四頁引述哈佛醫學院一年級學生在探訪一位被誤診的病人時所難以忘懷的話:「一個醫師最重要的是要有憐憫之心,要耐心聽病人的心聲,並重視病人的每個抱怨。」

因此,黃院長反覆地告訴醫學院的學生,「直接從照顧病人中學習」「從當醫學生就要開始拓展大圓」。所謂大圓,就是不要局限於汲取知識及學習技術的小圓,而要提升自己的心靈與關懷,對病人有熱情,全心為病人著想,建立與病人親密而良好的互動。黃院長相信:有了這樣的大圓,才更會有熱情與動機去吸取新知識、新技術,做更多的研究來幫助病人。

這樣苦口婆心地勉勵醫學界的下一代,正是他用心之處。這本書的書名,只要再稍加引申,我們更可以看到一個和諧圓滿的社會。

用情,在對的地方(哪還有悲劇?)

用愛,在對的地方(哪還有暴戾?)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用錢,在對的地方(哪還有浪費?)

用力,在對的地方(哪還有事倍功半?)

用腦,在對的地方(哪還有徒勞無功?)

在與黃院長相識的這幾年中,使我感覺到他今天的收穫以及各界對他的讚譽是來自他

‧ 人文的氣質

‧ 博愛的精神

‧ 鍥而不捨的堅持

‧ 回饋家國的熱情

「改革不良的傳統和制度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但是他必須從自己做起。」黃院長在自序中的話,正印證他自己不僅是盡責的一流醫生,也是一位值得敬佩的知識分子。

書名:用心,在對的地方

作者:黃達夫

出版公司: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10月15日

定價:240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