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台灣,無論日子過得是好是壞,總有個陰影一直揮之不去——中共對台動武。一旦中共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台灣即使能夠抵擋得住,也會蒙受慘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因此,如何化解軍事危機,對台灣而言,是最首要的一項課題。
和任何危機一樣,軍事危機也以預防為主,因為預防比較容易,代價也相對低得多,真到了必須真刀真槍地開火時,就不知要如何生靈塗炭、國困民乏了。預防軍事危機的方法有許多。首先,當然是要累積自己的軍事力量,以提高對方的動武代價,在有效恫嚇下,讓對方不敢輕啟戰端,所以台灣除了自行研發外還要對外採購武器,而美國也以軍售台灣做為穩定亞太情勢的重要籌碼。其次是尋求軍事同盟,以群體的力量壓制個別國家的軍事冒進,例如冷戰時期的北約和華沙集團。
此外,還要知己知彼,把情報工作做到百分之百,徹底瞭解對方的內部運作及決策思維,並據以做出最能維護國家利益的決策。民主國家因為資訊公開、決策透明,政策依循民意而有一定常軌,外界比較容易掌握。而獨裁國家決策封閉,缺乏法治及民意制衡,一切都是黑箱作業,外界不容易取得完整資訊,也比較難做正確預期。中共的情況就是如此,所以台灣格外需要強化情報搜集的工作。
此外,基本上,軍事危機之所以可能發生,必然因為存在著重大利益衝突。或許是領土,或許是主權,或許是經濟利益。所以,要化解軍事危機,就必須讓雙方的溝通協商機制充分發揮,對於彼此的歧見或衝突點,設法以對話的方式達成妥協,降低彼此之間的誤解與敵意,並讓雙方都理解到戰爭無助於解決爭議。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國家都不希望打仗,因為代價實在太高了。如果能讓雙方都瞭解戰爭的慘痛代價,找出一條共同接受的路,就應該能預防軍事危機。
軍事危機PDC
不過,偶爾還是有不得不戰的時候,因為難免有一些無法控制的意外變數,像英國與阿根廷的福克蘭戰爭,阿根廷政府是為了轉移內部政治壓力而占領福克蘭群島,沒想到英國竟遠渡重洋來開戰。萬一迫不得已面臨軍事衝突時,我們當然也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全力應戰,既希望能夠儘快獲勝,也希望將自己的損傷降至最低。
處理軍事危機時,我們須先將整個局勢分析透徹,設定明確的目標,客觀完整地規劃戰略。不僅要能克敵制勝,也要有效自我保護。因此,套用同樣的模式,先看看有哪些攻擊點是對方可以用最小代價達到最大成果的——也就是可能的危機(crisis)。把這些弱點找出來,預想出各種對方可能採取的行動(scenario),再針對每種狀況進行PDC(預防、偵測、矯正)。
面臨軍事危機時,最大的障礙是誤判情勢,它不但會影響軍事部署及行動速度,代價也可能極為慘重。要防止誤判,就絕不能依賴單一的訊息來源,因為錯誤無從檢驗。對於每一種情況,一定要有兩個以上不同的情報來源予以確認,而且必須客觀地評估形勢。例如衛星發現有車輛運出防毒面具,敵後情報人員也傳來同樣的訊息,兩相確認,才可以信其為真。
此外,很多戰爭都是在意外狀態下引爆。在一觸即發的態勢中,要控制得住整個局面,就必須避免發生擦槍走火的情形。要避免擦槍走火,就得精確掌握對方的意圖,並且嚴格管制自己人員的動作。如何研判對方的動機?關鍵在通盤掌握情勢。真正的攻勢都是全面發動的,一定經過相當準備並有移防集結等許多動作,以現在的軍事偵測科技,大都已能掌握對方的軍事行動了。
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台灣政府從不同管道獲得的情報,都顯示中共意在恫嚇台灣、影響總統大選及進行軍事演練,不會真的攻擊台灣。因此中共軍機幾次逼近或飛越海峽中線時,台灣知道是個別行為,並沒有施予攻擊。而且為了避免擦槍走火,軍方高層還曾經嚴格要求基層不得有任何挑釁動作,這便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正確作法。
打與不打的抉擇
任何國家遇到被攻擊的狀況,都是非反擊不可。你不敢打的話,人民信心崩潰,你同樣會失去自己的人民。你要是打,人民團結同心,國際社會的介入或支持,仍有一搏的機會。政府不能讓人民信心崩潰,因為其代價比軍事衝突更高。美國公民如果在海外被拘捕或成為人質,雖然制裁或動武會損及美國的短期經濟利益,但長期而言,卻能維持國內的信心,因此美國政府都會採取強硬姿態。像911事件後,美國政府全力追討賓拉登及恐怖組織,就是要證明有意志與能力保護自己的人民。船堅砲利是一個國家有形的力量,民心士氣卻是無形的力量。有形者可以被破壞,無形者卻無法摧毀,甚至愈挫愈勇,成為國家生存最重要的武器。
對台灣而言,在所有危機中,戰爭危機是最迫切的生存危機。戰爭的危機意識,以及預防及處理戰爭危機的能力,更是台灣政府及人民永遠不能輕怠的課題。面對揮之不去的生存威脅,台灣必須有保護自己的實力與勇氣,更必須對自己有堅強的信心。台灣固然需要軍備自衛,但更重要的安全保障,是追求民主自由的意志與成就,以及足以牽制中國大陸的戰略位置,讓美國無法坐視中共對台動武。存在、進步與自信,是台灣一路與生存威脅對抗的成果;卻也是對抗軍事危機的最佳武器。(本文由美國績效改進公司總裁邱強口述、張慧英整理)(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