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TFT-LCD業者朝向跨國合併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1-12-01

瀏覽數 13,500+

TFT-LCD業者朝向跨國合併
 

本文出自 2001 / 12月號雜誌 第186期遠見雜誌

一位剛退伍的電腦玩家,興高采烈地在2001年4月底花了新台幣1萬6500元買了一個當時最炫的15吋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這個輕薄短小、無輻射的液晶顯示器曾經是高價位電腦商品的代名詞;但六個月後,他再度回到光華商場,赫然發現同廠牌同型液晶顯示器的售價已經從1萬6500元下跌到1萬1000元,跌幅高達33%,甚至於部分15吋的白牌液晶顯示器價格不到1萬元;他不明白為何液晶顯示器的價格跌幅竟然如此既深且劇。

「液晶顯示器面板廠商over supply(供過於求),間接地造福了消費者,卻害慘了面板廠商,」一位通路商明白地指出液晶顯示器價格直直滑落的主因。

對於台灣七家大尺寸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面板業者而言,從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度過長達近二十個月的寒冬。台灣剛剛建立起的液晶顯示器面板的量產能力,面對全球電子產業景氣低迷的衝擊,台灣廠商的擴產速度遠比市場需求還大,大量出貨的結果只是讓市場供過於求的狀況更加雪上加霜。預估2001年全球液晶顯示器供過於求將趨近一百萬台。

以主流產品的15吋液晶顯示器面板分析,液晶顯示器面板的國際報價從2000年第一季的600多美元,一路像搭電梯直線滑落到2001年第三季的190多美元,液晶顯示器的面板報價已低於生產製造成本;不到兩年的時間,液晶顯示器面板價格足足跌了三分之二,跌幅之深、速度之快遠超乎台灣業者的預期,「幾乎已經到流血殺價競爭的慘況,」瀚宇彩晶面板事業部總經理溫萬壽(12月1日升任瀚宇彩晶執行長)形容。

台灣的液晶顯示器面板業者相繼成為「虧損50億元俱樂部」的成員,「薄膜電晶體(TFT)產業在台灣廠商手中做大,但也把液晶顯示器價格做到爛,」一位彩色濾光片廠商無奈地指出,毫無節制地拉高產能與削價競爭,只會讓所有的液晶顯示器面板業者陷入「賣得愈多、賠得愈多」的泥沼中,比誰虧損較少,以撐過寒冬。

第四季產能利用率竄升

備受面板市場供過於求壓力的液晶顯示器面板業者,在2001年第四季受到下游液晶顯示器市場需求暴增的刺激,液晶顯示器面板出貨急遽增加,低迷的液晶顯示器面板產業似乎嗅到景氣反轉、供需調整的前兆,台灣液晶顯示器廠今年10、11月產能利用率竄升。

根據統計,在目前台灣液晶顯示器面板產業所擁有的十一條大尺寸的薄膜電晶體生產線中,總計有五條薄膜電晶體生產線產能利用率超過九成。

友達光電10月初預估當月大尺寸面板出貨量為四十萬片,但10月底最後結算,友達10月的總出貨量激增為五十七萬片;而中華映管也在10月面板出貨量衝到三十一萬五千片的歷史新高。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吳翔預測,2002年初各業者的產能將拉升到最兇,「液晶顯示器面板供過於求的最大時間點應落在2002年第一季。」吳翔進一步指出,2002年第一季液晶顯示器面板供過於求的比例將達到44%(見頁193表一),但市場需求受到價格下跌的刺激,再加上目前並無新廠的擴建,液晶顯示器的供需狀況「將在2002年第四季趨於平衡。」

殺價容易,漲價難

但國內各廠商的產能利用率持續攀升,是否真正代表景氣已經觸底、供需開始趨於平衡呢?

「今年第四季的出貨量劇增,主因是以價帶動量,」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德珪分析,正由於液晶顯示器的面板價格一路跌破200美元的關卡,帶動終端產品的桌上型個人電腦顯示器也隨之降價至「可以接受的價格帶」,而筆記型電腦銷售量也因為面板價格下跌而受惠,液晶顯示器價格下跌刺激市場買氣,液晶顯示器產業呈現出春天來臨的氣氛。

「但真正的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 replace(取代)映像管顯示器(CRT)的時間點尚未成熟,」日盛證券研究處研究員葉銘龍指出,目前尚看不出戴爾(Dell)、惠普(HP)等國際大廠將液晶顯示器列為百分之百的個人電腦標準配備,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出貨仍以傳統的映像管顯示器為主,「唯有企業用戶更換液晶顯示器與國際大廠強力促銷液晶顯示器的熱潮,」才是真正的液晶顯示器時代的來臨。

隨著液晶顯示器需求量的增加,國內薄膜電晶體面板業者在10、11月已經成功上漲25美元左右,並且達成「以價制量」的共識,階段性改善各家業者先前的嚴重虧損。友達光電總經理陳炫彬預估,「未來液晶顯示器面板價格將有20至30%的上漲空間。」

業者普遍認為,15吋面板價格將有機會提升至230美元,國內部分的液晶顯示器面板廠商可望擺脫「做一片虧一片」的窘境。

雖然液晶顯示器面板廠商透過調高面板價格,可望彌補部分的虧損;但過度的調漲價格可能導致市場需求萎縮。由於台灣的液晶顯示器面板產業主要以電腦資訊產品為主,消費者對於資訊產品的價格敏感度遠較消費性電子產品為高;「資訊產品一旦跌價後,就比較沒機會價格回升,」鄭德珪指出,面板廠商面臨著面板價格上漲、銷售量流失的兩難危機。

未來台灣液晶顯示器面板業者真正的獲利來源將不在於調漲面板價格,「而是在於進一步的提高良率與降低成本,」陳炫彬指出。台灣長期仰賴日本光電業者的技術轉移,在LTPS(低溫多晶矽)、COA(Color Filter on Array)等尖端技術落後日韓大廠,今後,台灣液晶顯示器產業除在「衝產量」外,更重要的是在於建立起自主的關鍵技術與原物料供應鏈。

中日韓三國分工

台灣、日本與韓國的面板業者在這一次的價格戰爭中繳出昂貴的學費,這同時也意識著「高利潤的時代已不再出現,液晶顯示器面板業者必須將本求利,想辦法有利可圖,」溫萬壽表示,中日韓三國的面板業者開始避免重蹈「價格競爭」的惡鬥,而全球液晶顯示器也將重新產業分工。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未來日本將專注於LTPS等尖端技術的開發,韓國將持續投入五世代生產線的構建,而台灣憑藉著長期與日系廠商的良好合作關係,將承接日本所釋出的液晶顯示器訂單,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非晶矽液晶顯示器代工基地。

在TFT生產線的產能規劃方面,台灣、日本與韓國的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趨勢也在2001年正式分道揚鑣。

日本在考量生產成本之下,將非晶矽的技術與面板訂單轉移給台灣,日本業者在非晶矽的產能擴充幾乎呈現停滯的狀態,僅有韓國與台灣仍在進行擴充產能的動作。

原先居於全球液晶顯示器領導地位的日本廠商,先前已經將顯示器發展目標逐漸轉向LTPS等次世代的市場領域,除夏普(Sharp)與日立(Hitachi)兩家公司會在2002年底前完成最後裝機動作外,其餘日商幾乎已經放棄非晶矽大尺寸薄膜電晶體的市場。

日本廠商轉進低溫多晶矽、液晶電視、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OLED)及電漿顯示器(PDP)等高階產品發展,以擺脫與韓國在五世代生產線的競爭,並退出量產化的捉對廝殺與拚價格。

台灣挾著製造成本、彈性大的優勢,將大量承接日本所釋出的液晶顯示器面板訂單。根據工研院經資中心(IEK)預估,國內大型液晶顯示器產值持續攀升,但是價格及景氣持續低迷下,2001年前三季的產值較2000年同期仍成長55.8%,中小型液晶顯示器則大幅下滑超過30%;國內2001年LCD產值將再向下修正為新台幣1079億元,但展望2002年預估在統寶及廣輝產能挹注下,產值可望達到1670億元(見表二)。

而韓國的三星(Samsung)與LG.Philips則是朝向20吋以上液晶顯示器的五世代生產線發展;三星的玻璃基板1100×1250mm、LG.Philips的1000×1200mm的五世代生產線預計2002年年底前開始啟用,正式邁入20吋以上的液晶顯示器時代,將液晶顯示器的戰線延伸到更大的尺寸領域。

最壞的景氣,最好的合併時機

台灣液晶顯示器業者經歷過今年的供過於求的面板流血競爭之際,最壞的景氣,卻也是業者靜下心思索合併、提升競爭力的最佳時機。

今年3月13日台灣的達?與聯友在全球光電業者的驚嘆聲中宣布合併,新公司友達迅速擠下日立,成為全球第三大的液晶顯示器大廠;不到幾個月,奇美也宣布購併日本IBM野州(Yasu)廠,合資成立IDT公司,「北友達、南奇美」南北兩強對峙的態勢,也將台灣剛起步的液晶顯示器產業推升到國際級大廠的行列。

友達與奇美大刀闊斧的合併與併購動作,再加上,近期的日本TFT廠東芝(Toshiba)與松下電器(Matsushita)宣布在新加坡合資設立低溫多晶矽薄膜電晶體廠的計畫,並將雙方的液晶顯示器生產線合併;於這一波不景氣的低潮中,液晶顯示器產業合併的浪潮在業者間迅速蔓延開來。

台灣的電子業最近三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砸下超過新台幣1000億元快速切入液晶顯示器產業,建立起十四條的液晶顯示器生產線,迅速形成中日韓三國鼎立的局勢(見頁193表三)。

台灣雖然建起龐大的液晶顯示器生產線,但全球的液晶顯示器市場規模來看,現有廠商的家數與產能則仍然嫌多,台灣液晶顯示器產業面臨合縱聯合重新洗牌的轉機。

「部分cash out(資金流動)有問題、或是客戶掌握度不佳的廠商可能被併購,」分析師指出,未來液晶顯示器產業合併的趨勢,可能會摒除國界的概念,朝向跨國界的合併整合。

畢竟「在短時間內液晶顯示器市場大餅無法做大的話,台灣廠商必須開始思考合併的可能性,」液晶顯示器面板業者沈重地表示;藉由合併調整台灣業者的產能與市場定位,間接地提升廠商的競爭力,「才能從國內業者間的互相殺價惡鬥,轉換成矛頭對準日韓的競爭。」

最賠錢的產業,未來可能最賺錢

雖然台灣剛崛起的液晶顯示器產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不景氣衝擊,但液晶顯示器產業在液晶顯示器取代映像管顯示器的大趨勢下,仍然是台灣電子產業繼創造半導體奇蹟後的下一波明星產業。

面對韓國三星、LG.Philips的五世代生產線量產的衝擊,台灣的友達、奇美、華映及廣輝等液晶顯示器業者均有計畫未來投入五世代生產線的建構,「大家都在觀察韓國的兩條五世代生產線的運作狀況,」陳炫彬表示。

台灣液晶顯示器業者建置五世代生產線的最快時間點應該是在2003年以後,「台灣下一座液晶顯示器面板廠應該是五世代生產線,」溫萬壽預估。

畢竟,五世代的液晶顯示器生產線除了在製程與設備方面與現行的四世代以下的液晶顯示器不同外,更重要的是「create(創造)20吋以上的液晶顯示器市場需求,」溫萬壽指出,五世代液晶顯示器生產線的主力產品絕對不是15吋的面板,而是在液晶電視的市場。將來台灣業者投入五世代生產線不能只考量到能夠切幾片面板,應「積極做好產品的規劃。」

台灣業者如何從大量生產導向的資訊用顯示器,轉成消費性的液晶電視市場,就成為液晶顯示器廠商追求高附加價值的利基市場所必備的市場定位策略。

「大家都是me too,就進入價格白熱化競爭,必須想差異化,」陳炫彬說,而「差異化」也是台灣液晶顯示器業者經歷過三年多一窩蜂「衝產量」的發展之後,另一項所必須重新思考的營運策略。

台灣液晶顯示器業者,如何從今年嚴重虧損的窘境,轉變成賺錢的產業,關鍵在「技術的掌握與上下游產業整合,」葉銘龍指出,由於未來液晶顯示器面板價格的調漲空間有限,業者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用於技術研發與建立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不能只靠衝產量,否則還會重蹈「流血競爭」的覆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