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進入三國時代

楊小萍
user

楊小萍

1988-02-01

瀏覽數 13,900+

時報進入三國時代
 

本文出自 1988 / 2月號雜誌 誰來領導?

晚報在台灣社會一直未受重視。目前每天約三百八十五萬份的報紙總發行量,晚報只有二十多萬份。但報界觀察家預測,這種情況「將因聯合報、中國時報加入晚報戰場而遽變」。

兩大報在元月一日報禁開放前兩天,突然決定要辦晚報,預計約在三月份出刊。一位資深記者形容其震撼力,就像「在紛亂的戰場上又丟了兩顆炸彈」。報界人士多半認為,兩大報是受自立晚報要辦早報的刺激,決定挾其龐大人力、財力和物力,反過來進攻晚報市場。

「人」是關鍵因素 

「人」無疑是報業競爭的關鍵因素,兩大晚報都排出堅強的陣容應戰,其中聯合晚報總編輯黃年相當受矚目。為了因應報禁開放,聯合報把正在英國牛津大學進修的他徵召回國。黃年在出國前曾任聯合報採訪主任,他對新聞的敏銳度及窮追不捨的衝勁曾被同業賦予「鬥魚」的封號,此次復出更被視為報業戰國時代的一名驍勇戰將。但「報紙不能只指望一個人,品質好壞仍要看團隊的配合而定。」一位資深報人認為。

報界人士多半肯定,兩大報人才較多,將有助於提升晚報的水準及功能,除了內容較充實外,截稿時間極可能比現有晚報延後。目前的晚報由於運輸到外埠需要時間,必須在中午前截稿,趕在兩、三點前出報,而報禁開放後兩大報都獲准在中南部設置印刷廠,在台北編排,傳真到中南部印刷,可省去運輸時間,將截稿時間延至二、四點,有助於資訊的完整,將是名副其實的「晚報」。

晚報市場的掛闢,為台灣報業發展開了一條新路,心本來由五家中文晚報(台北的自立、大華及台中的台灣晚報,高雄的新聞、中國晚報)吃的小餅,容納得了另兩名強手瓜分嗎?答案是樂觀的,業者預測這塊餅會愈來愈大。自立晚報社長吳豐山的比喻是「戲台多,看戲的人自然就多」。主因是台灣社會對資訊的需求日殷,晚報確有生存的條件。「長期來看,辦晚報絕對有利可圖。」一位熟悉報業經營現況人士指出。

在晚報戰爭中,首當其衝的是銷售量佔晚報市場六0%以上的自立晚報。一位瞭解報業實務的傳播學者認為,「自立」的人力、設備、業務情況都不如兩大報,面對兩大報的猛烈戰火,想保持競爭優勢「並不樂觀」。但「自立」社長吳豐山信心十足地表示,該報已有因應措施,但他不願透露內容。

一旦晚報有「看頭」,消費者的閱報習慣也可能發生變化。以後訂兩份日報的家庭很可能改為訂一份日報、一份晚報。晚報零售份數也可能增加,買份晚報回家翻閱,逐漸會成為許多上班族下班後的寫照。另一方面,日前看晚報的人口集中在北部,一位中國時報高階主管表示:「中南部將是未來晚報市場開發的重點。」

免費報名 | 9/27(六) 東方花藝大師凌宗湧 帶你感受每日美日的生活美學

日報最受影響 

如果晚報市場炒熱,最受威脅的是那一種媒體?許多新聞從業者都指向日報。他們認為,晚報截稿時間一旦延後,白大大部份新聞被攔截,日報的優勢大為削弱,將使除早晚資訊連成一氣的兩大報外的日報,生存益發困難。

對雜誌的影響則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晚報將走深入、精緻、策畫報導的路線,必會影響雜誌銷路。但也有人認為報紙雜誌化「吃力卻未必討好」。至於電視因其聲光效果非印刷C體所能取代,仍屬強勢媒體。

儘管如此,各類媒體的從業人員仍感受到一股競爭壓力的逼近,正密切注意晚報市場的動靜。而讀者則是穩操勝算。屆時大家的選擇更多,只消在一貨比三家」後,決定要不要掏荷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