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興櫃股票?新貴股票?

李翠卿
user

李翠卿

2001-12-01

瀏覽數 27,200+

興櫃股票?新貴股票?
 

本文出自 2001 / 12月號雜誌 第186期遠見雜誌

號稱「第三市場」的未上市上櫃市場一直頗有神秘色彩,景氣好時,投資報酬率超過50%是很尋常的事。然而,由於資訊揭露不足,這塊市場也危機四伏,由喧騰一時的全球統一炒股案與固網股條風波可見一斑。

過去,由於未上市上櫃股票沒有統一的交易場所,只能私下轉讓或透過盤商交易,資訊透明度相當低。行政院財經小組決議,從明年1月1日開始,未上市上櫃市場將正式合法化,定名為「興櫃市場」(emerging stock exchange)。

「簡單說,興櫃就是合法的未上市股票,而且是比較有潛力的股票,」證券櫃臺買賣中心交易部經理黃炳鈞表示。

不再矇著眼投資

政府推動興櫃股票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創造投資人、發行公司與券商三贏的局面。對投資人來說,資訊透明化可降低投資風險。品暘資訊董事長林惟瑞形容興櫃是「政府跳出來『做莊』,風險相對比較低。」

對有潛力的公司而言,則多了一條曝光及募資的管道;對券商來說,則多了一塊市場。

興櫃市場將繼續保持未上市上櫃市場的議價特色,沒有單日漲跌幅限制,但它遠比未法制化前的第三市場「安全」。

在未上市上櫃法制化之前,由於沒有公開交易的場所,若想買未上市上櫃股票,只能跟盤商、直銷商或跑單幫交易。在缺乏法律規範,加上資訊不透明的情況下,行情不一、違約交割,甚至販賣假股票的弊端屢見不鮮。

盤商良莠不齊,也是造成未上市上櫃問題叢生的原因之一。目前國內盤商約有三百餘家,其中固然不乏正派經營且實力雄厚的盤商,但亦有部分不肖盤商與發行公司聯手炒作股票,甚至跟黑道掛勾,在市場上吸金。若真的出事了,由於處於法律灰色地帶,舉證困難,投資人可能求償無門。

跟直銷商買股票風險更高,有些公司經營不善時,大股東急欲把股票脫手,將手中股票大量賣給直銷商,並在媒體上放消息,吸引投資人青睞,但這些股票有可能是變現困難的壁紙。

「有很多公司根本是印股票換鈔票,」建弘證券公司理財部協理莊英明說。

資訊透明化是興櫃「撥亂反正」的設計之一。未來在興櫃掛牌的發行公司必須公布半年報、年報以及每月營運狀況,若有重大訊息須於次一個營業日揭露,對投資人較有保障。

「過去投資未上市上櫃是矇著眼投資,現在則把矇住眼的黑布拿掉,」元大京華證券承銷部專案經理黃大明說。

推薦券商是主角

雖說興櫃是政府「做莊」,但政府的角色只是制訂遊戲規則,揭掉這塊黑布的key player(主角)是各推薦券商。

過去,礙於法令規定,券商不能經手未上市上櫃股票業務,法制化以後,券商將成為唯一合法經紀單位,並賦與券商造市(market maker)的功能。

「未來每家券商都可被視為一個小型交易所,」莊英明說。

由檯面上的券商主導,對投資人較有保障。「本來就沒道理嘛,雜牌軍可以賣,正規軍卻不能賣,」一位券商表示。

而且,並不是所有的「正規軍」都能賣興櫃股票。只有自有資本適足比率達200%以上的綜合券商,才具備推薦興櫃股票的資格。此外,券商還有包銷和庫存的壓力,推薦券商於股票開始買賣兩年內,每日庫存不可低於原申報數量的50%或五萬股。

「有商譽的券商會愛惜羽毛,不會隨便亂推,」黃大明說。

由於承銷市場競爭激烈,台証證券股務代理部協理張慎推測,短期之內,興櫃市場將是大型券商的戰場,小型券商較難取得空間,「不只是券商挑發行公司,發行公司也挑券商啊。」

興櫃由券商主導,勢必侵蝕到現有盤商的利潤。菁準投資顧問股份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是前任盤商聯誼會會長許正和表示,「最好的標的會先被券商拿去吃,剩下的才輪到我們。」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黃大明表示,長期來說盤商的利潤空間一定會被壓縮,但短期之內,盤商依然有生存空間。未上市上櫃公司一共有四千多支,扣除輔導中的八百家,還有許多經營空間。

而且,政府對投資人資格並無限制,「賣未上市上櫃不合法,轉成中實戶總合法了吧?」許正和說。

換句話說,盤商搖身一變為投資人,先將股票過戶到自己名下,再轉賣出去。這種作法對盤商來說資金積壓較重,而且多過一手,就得被多課0.3%的稅,利潤又被削減一層。「體質好的盤商比較能夠捱下去,」林惟瑞說。

未上市走議價路線,議價本身就是一門談判學問,盤商經營未上市上櫃市場已行之有年,之中不乏身經百戰、長袖善舞的高手。對剛接觸這塊市場的券商來說,有許多值得師法的地方。

券商也都表示「不排除合作的可能性」,林惟瑞雖然同意此種說法,但他卻很難想像券商與盤商能建立何種合作model(形式)。

「券商從盤商那裡割一塊肉走,還要人家教你怎麼煮,你叫盤商情何以堪?」林惟瑞說。

「新貴」抑或是「冷凍櫃」

投資標的數量是股票市場活絡與否的重要誘因,興櫃匆促上路,亦有人擔憂會步上二類股後塵。

當初參考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日本新興企業市場所創設的二類股TIGER(Taiwan Innovative Growing Entrepreneurs,台灣創新成長企業類股)登場時虎虎生風,但現在卻門前冷落車馬稀,僅有十八家掛牌,今年截至11月份的總交易量是新台幣23億元,黃炳鈞說,「聯電一天的成交量就可以抵二類股近一年的成交量。」

「但興櫃絕對不會變成第二個二類股,」黃炳鈞信誓旦旦地說。他表示,二類股有許多限制(例如資本額3000萬元以上、最近一會計年度決算沒有累積虧損),興櫃取消發行、資本以及漲跌幅的限制,希望能提高發行公司掛牌的意願。

按照證券櫃臺買賣中心的期望,在輔導中的八百多家企業中,能有八十家在興櫃掛牌。由於政策10月中才塵埃落定,不論券商、盤商或系統資訊業者對這個目標持保留態度。券商含蓄地表示,「我們會盡可能配合上頭的指示。」

根據林惟瑞觀察,若想在明年元月前掛牌八十家,前二十大綜合券商得各推五家,但市場反應如何,目前尚難評估,券商也都還在觀望,「先孵個五隻小雞看看會不會賺錢,如果會賺錢,再孵個十隻;如果不會賺錢,至少也已經對OTC(櫃臺買賣中心)交代了。」

短期內難成氣候

莊英明表示,一、兩年內,要讓興櫃像集中市場一樣活絡「幾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發行公司對掛牌興櫃未必有興趣。特別是愈接近上櫃上市階段的公司,一方面可能不願多此一舉﹔二方面也不想讓某些財務資訊過早曝光,好製造利多。

而且現在資金動能不足,連集中市場都如此冷清,又怎能期待興櫃會熱鬧滾滾?但他也補充,興櫃是種長期投資,若券商能推出質量都有一定水準的標的,興櫃還是值得期待。

至於何種公司會在興櫃掛牌?各券商並不錙銖必較公司的獲利成長率,而應把「發展潛力」當做首要考量。基本上,資產負債能力良好,成長性高的公司較容易出線。

張慎分析,像聯發科技那種最頂尖的公司,「直接上市就好了,幹嘛來興櫃?」會到興櫃來的,「是一些打算在兩、三年內脫胎換骨的尖兵。」

這些公司現階段可能不能完全符合上市上櫃九條十八款的規定,但他們持有核心技術及商業化能力,在興櫃掛牌,有行情、有流通,就有價值,募資管道也會比較通暢。

「會賺錢的比較容易借錢嘛!」林惟瑞說。

券商們比較青睞的領域還是以科技產業為主,諸如生技、光電、通訊、3C零組件等等。但券商比較不會去推start-up(新創)公司,「那是創投的事,」黃大明表示,券商遴選的對象還是以那些已經有一定氣候,只差臨門一腳的公司為主。

「基本上,興櫃是一個專家市場,適合沈得住氣,能做長期投資的投資人,」莊英明下了一個結論。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