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911攻擊事件後,全國又再度陷入「炭疽熱」引起的生化戰爭恐慌,感染了與美國同一陣營的所有國家。
美蘇冷戰結束,核子大戰威脅稍減,人們卻又開始擔心起生化戰的危機。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是在9月底就緊急呼籲全球衛生單位,全面著手對抗化學戰及生物戰的準備,尤其要謹慎預防炭疽熱、天花病毒、出血熱病毒、鼠疫、肉毒菌及其他細菌毒素。
其中,曾在十七世紀時的一次炭疽熱感染,在歐洲甚至造成六萬人死亡,歷經數個世紀,仍讓人聞名色變。
炭疽熱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病,英文名稱Anthrax由希臘字衍生而來,原義為「煤炭」,因為當皮膚感染到炭疽桿菌時,在皮膚上會留下黑色斑點,形似煤炭渣而得名。因為它可以經由飲食、傷口接觸、呼吸等途徑感染,因此防不勝防,皮膚性炭疽熱感染者約有20%的死亡率,如果及時採用抗生素治療,可大幅降低死亡率。
炭疽熱有藥可醫,威力也並非最強,令人擔心的可怕病毒或細菌還有很多。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曾表列可能做為生物恐怖行動的病原,其中被列入最可能的潛在危機者有七種,分別為天花、炭疽、鼠疫、肉毒桿菌毒素、野兔病、絲狀病毒類(例如伊波拉病毒)、沙狀病毒類(例如賴薩病毒),都可以藉飛沫接觸及空氣傳播,對人畜都是致命的病原。
以「天花」為例,雖然已在1977年被宣告絕跡,但卻特別讓防疫單位害怕,因為傳染力實在太高,如果有人在實驗室裡做成生物戰劑,流出的後果不堪設想。
生化戰劑產生變革
生化戰劑不是突然出現的,事實上淵源已久。古希臘馬其頓亞歷山大帝,曾以病亡的屍體,使敵方發生傳染病;成吉思汗進攻歐洲時,也用同樣的方法讓黑死病大流行;西班牙、英國、德國、日本都先後用過生化戰劑,連美國的南北戰爭時也派上了用場。
只是,過去的生化戰劑都是用最原始的形態、最傳統的方式出現,隨著科技進步,生化戰劑的威力有了根本的變革。
德國人在世界大戰期間採用了人工合成毒劑——氯氣,成為現代生化戰劑的濫觴,1938年德國史賴德更發明了強十倍的神經毒氣——沙林(sarin)毒氣,幾年前,還被日本奧姆真理教在東京地鐵中施放。
現在的生化戰劑已有「窮國的原子彈」的形容,與造價昂貴的核子武器相比,造價便宜,而威力卻更強,只要把一百公斤的炭疽孢子菌液散播於大城市,數以百萬計的居民就會在數小時內全部感染。
根據聯合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導致每平方公里50%死亡率的武器成本,以傳統武器的2000美元最高,核子武器需要800美元,化學武器600美元,生物武器卻只要1美元。
因此,大陸解放軍作家喬良和王湘穗在1999年出版的《超限戰》一書,即預言現代戰爭的新模式,將會「超出一切戰爭模式和界限」,生化戰當然也是其中一環。上刺刀衝鋒的時代將要遠離,科學的進步更促成「超限戰」的早日實現。
尤其是基因科技的突飛猛進,更使載舟覆舟的爭議益趨白熱化。
科學家現在已在致力找出若干致命疾病的基因藍圖,肺結核、腺鼠疫、霍亂的基因序列已被發表,更有科學家宣稱明年初可以完成炭疽和麻瘋的基因序列。基因藍圖一旦完成,當然有機會徹底抵抗這些致命疾病,但也增加了改造為生物武器的機會。
根除人類好戰劣根性
有人把基因改造後的生物戰劑稱為「基因武器」,或許誇張了些,但卻透露出其中的恐懼。現在的科技暫時還不可能製造全新的人造細菌或病毒,但透過基因改造,有機會讓細菌病毒對抗抗生素,產生更大的抗藥性。現在用抗生素還能治癒炭疽熱,但基因改造後,可使炭疽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如果生物武器無法絕跡,基因武器儼然已是二十一世紀生物武器的重要發展方向。最令人憂心的,因為不同種族基因藍圖之間的差異,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就會破解,它可能會有益於治癒某些特定種族疾病(例如華人的肝癌),但也可能有野心科學家將基因武器變成「種族武器」,根據單一種族基因特徵進行攻擊。
有人認為,科學帶來了生化武器的威脅,也應該由科學負責阻止戰爭的發生。科學家確實正在努力,但能力有限。
俗話說,有效的防禦是最好的攻擊,但「生物防禦」卻遠比製造生化武器困難。
一般而言,注射疫苗是對付生物武器的最有效方法,但生物武器不斷演進,幾乎不可能在同一人身上打進數十種疫苗。因此,關鍵便在於「偵測」及「預警」。
美國政府宣稱已建立一套「生物防禦系統」,方法包括類似煙霧警報器的偵測器,或利用光線偵測數公里外的煙霧,但問題都在於精確度不高;美國能源部有一種空氣採樣器的精準度很高,卻無法即時偵測。因此,美國政府也不得不承認,預警系統距離完成之日仍遙遙無期,甚至不可能完成,因為製造生物武器的科技進展速度,遠超過防禦能力進展的速度。
另一條解決途徑是找出致病或抗病的原因。科學家已發現老鼠足上擁有抗炭疽病的Kif1C已知基因,這是因為炭疽病攻擊溫血動物的步驟,先藉由摧毀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達成,突變的Kif1C基因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運輸蛋白,促使巨噬細胞免於受到攻擊。Kif1C蛋白同樣也存在於人體,但是否具有不同程度抗炭疽病特性,仍有待研究。
對於阻止戰爭,科學家是無法獨力完成的。長久以來,國際上試圖從不同管道解決紛爭,包括締定國際公約,從海牙會議宣言(1899年)開始,歷經日內瓦協定書、生物戰劑公約、巴黎會議宣言、美蘇化武協議、日內瓦多邊公約(1992年),直到最近的聯合國「禁止化學武器公約」,仍有許多國家背地裡從事違反公約的行為。
如果科學真能阻擋戰爭,倒不如發明一種藥,徹底根除人類好戰的劣根性。(本文作者為資深科學記者)(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